王兴亚从互助组、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一直是沈阳农村的先进典型。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敏锐的王兴亚感觉到中国政治气候将有所改变。他虽然不知道如何改变,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会再被批判为资本主义了。他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全村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呢?那时的油荒一直困扰着城乡居民的生活,一个人一个月只供应三两油。而农村的种植结构一直还是重粮轻油。王兴亚决定转变重粮轻油的种植观念。他带领群众反复试验,创造的“大豆玉米间种等距稀植”技术获得了成功,千亩连片的大豆玉米平均单产大大提高,大豆从原来的亩产150公斤提高到230公斤,玉米平均亩产也超过500公斤。王兴亚成了全省的“大豆状元”。
探索无止境。王兴亚又带领群众改变种植方式,提高复种指数。大面积播种油菜,6月末收获,单产达到了150余公斤。他们还倒茬播种罗马尼亚油用葵花籽。秋后,葵花籽单产也达到了150余公斤。王兴亚创造了东北油料作物一年种收两茬,丰产丰收的经验。一时间,油菜复种葵花籽的经验在北方全面推广,“炒菜再不用干扒拉了!”困扰村民多年的油荒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按奖励政策返回来的菜籽油、葵花籽油,把全村家家户户装得大缸满小缸流,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油犯愁了。尝到甜头的父老乡亲跟着王兴亚一起试验推广“小麦复种葵花”技术,又解决了农民吃细粮的问题。
“大豆间种等距稀植”“油复葵”“麦复葵”种植技术获得沈阳市科技成果奖。1979年,王兴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包产到户”成为农村改革的大趋势,但王兴亚并没有简单地贯彻这一政策,而是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并实行了“统一经营,专业承包”的方针,重点强化了对农技、农机和农肥三方面的投入,成了全省乃至全国一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典型。
1981年,王兴亚组织村民推广药剂灭草、一次性深施肥、免中耕和生物防治害虫等一系列农业新技术,使亩产量稳定在550公斤以上,平均亩效益在250至300元。1983年,村财力增强后,他带领群众大搞农业机械化,先后投资150多万元购买了轮式、链式拖拉机和农用汽车等农机具50多台(件),实现了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农户从此告别了几千年沿袭下来的“面对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劳动,使“种地不用犁不用铲、草死苗活地发暄”的神话成为现实。全村80%的农业劳动力从田间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他还根据多年的农业生产经验,狠抓农家肥的投入工作,组织村民大力积造农家肥养地,亩施肥每年都达到万斤以上,超过了国际土壤学会规定的标准。
王兴亚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作出了杰出贡献。1989年,时隔10年之后他再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王兴亚看到农民单枪匹马搞经营,“一人一杆秤”跑市场,难以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在他的组织策划下,经过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考察论证,村里投资1400万元,在1992年成立了集种鸡繁育、肉鸡饲养、饲料加工调配、肉鸡屠宰、分割、加工、内销、外贸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沈阳畜禽加工实业公司。与畜禽加工配套的包装纸箱厂、包装塑料彩印厂等也相继建成,形成了一条龙生产。这不仅开辟出一条种、养、加工一条龙,贸工农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新途径,还走出一条畜禽多、粪肥多、粮食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合一的绿色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道路。每个养殖户平均年增收1万元。村办肉鸡食品加工厂成为沈阳市乡镇企业中最早的两个亿元厂之一。
1994年,在王兴亚的倡导下,大辛二村瞄准高新技术和国际市场,又投资5490万元,成立了辽宁生物技术公司。经过3年多的努力,获卫生部的批准,开始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VERO人用狂犬疫苗等生物制品,企业年产值达到4亿元。从单一农业到“工业富村”,王兴亚开辟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新型经营模式。
王兴亚领导的大辛二村不仅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全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1994年,村集体建起四栋居民楼,提前开始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成为沈阳市首批小康村。
王兴亚不愧为农村改革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