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德义13岁就开始当童工,给资本家打铁、烧焊,受苦挨打。全国解放后,阎德义才吃上饱饭,有了作主人的感觉。1949年3月,他积极报名,到空军工程部东北总厂第三厂(现中航工业黎明公司)冲焊厂23车间当了一名焊工,由于表现突出,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50年代初,工厂试制涡喷5发动机时,焊接火焰筒需要在零件尾部凸台堆焊硬质合金块。按照当时苏联专家的要求,必须堆焊两层,使硬质合金块厚度达到6毫米,然后再磨掉3毫米。阎德义认为,这样加工效率低,又费料。他大胆地进行了改进,采用一层堆焊成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国家节约了大笔资金。他立足岗位,带头钻研技术,练就了一身响当当的绝活,为工厂解决了航空发动机特种材料焊接诸多难题,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1957年晋升为工人工程师。 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停止供应中国航空材料。当时焊接用的氩气,要以每瓶360元的价格从他国进口。阎德义非常着急,他反复试验,把按当时标准质量不合格的国产氩气用电炉加温,提出纯氩,代替了进口,为工厂节约了大量外汇。 阎德义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刻苦钻研焊接技术。他参加了歼5、歼6、歼7等型号飞机发动机的试制和批量生产工作。1971年,他带病攻关,在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把涡喷6发动机的半气膜火焰筒,加上十几个“漏斗”,改为全气膜火焰筒,解决了火焰筒使用几十小时就掉块、裂纹的问题,使其寿命延长到200小时,为涡喷6发动机延寿作出了贡献。1979年,在试制国产新型歼击机发动机过程中,钛合金机匣的焊接出现了氧化、裂纹、变形三大难题。根据国外资料,焊接钛合金要在真空室或者尼龙真空充氩罩内进行,操作十分不便,质量也难以保证。阎德义大胆提出在大气层中焊接的设想。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用拖斗充氩和反面保护的新工艺成功地在大气层中直接进行钛合金焊接,书写了中国焊接技术史上的精彩一页。1982年,在承担新机任务试制中,阎德义知难而进,为解决环形件焊接问题,他制作了一个通气夹具,在焊缝的背面进行通氩气的保护,保证了技术要求。他还制作了一台无级变速焊接转具,解决了焊接时烧损零件及焊透不均等质量关键。 阎德义应邀参加辽化工程会战。他带领80多名焊工,闯过了铆焊、横焊、立焊、平焊等技术难关,完成了大型金属罐的焊接任务,并一次测试合格。外国专家惊讶地竖起大拇指,连说“了不起”。1981年,辽化急需一批波纹管,他在没有技术资料,没有试验设备的条件下,经过五昼夜反复试验,最终采用脉冲氩弧焊加壁的办法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1984年,阎德义所在的黎明公司与天津化纤厂签定了一份民品合同——加工分离盘和膨胀节,这是由国外进口的化纤成套设备中的两个重要备件,合同金额大,任务急,技术难度和工艺要求非常高。阎德义主动承担了这两种产品的焊接工作。他反复研究并改进加工方法,把三至五层耐热不锈钢板和两层碳素钢板由常规的两次焊接改为一次焊接,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工作中,他顶着高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整个焊接任务完成后,他竟晕倒在焊件旁。 阎德义还经常帮助兄弟单位解决技术问题。先后参加了上海、北京、天津、四川、黑龙江、广东、深圳等省市60多个单位的攻关会战和技术协作活动。30多年中,他为本厂和兄弟单位完成革新攻关项目100余个,其中较大的8项,创造价值近千万元,成为闻名全国的“焊接大王”。 阎德义一生艰苦朴素,严谨踏实,乐于助人。在当年贫困得不能保证温饱的情况下,他总是以高度的责任感无私奉献。工作中,他把积累多年的焊接技艺和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多次帮助身边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可他却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1977年起,阎德义七次当选沈阳市劳动模范,五次当选辽宁省劳动模范。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获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7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曾当选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9年11月11日,60岁的阎德义因心肌梗塞猝然去世。 阎德义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为了纪念他,沈阳市总工会等部门在劳动公园劳模广场为他树起大理石基座的半身雕像,以弘扬劳模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