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留言:
第一次去,很惊喜
第一次去,很惊喜
我要留言 站内搜索:
劳动丰碑   当前位置: 首页>沈阳劳模网>劳动丰碑>改革先锋>筱俊亭
筱俊亭
筱俊亭(1921—2013),原名张俊亭,山东省庆云县人,民盟盟员。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曾任沈阳评剧院副院长、艺委会主任,辽宁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文联副主席。曾主演《杨三姐告状》《花为媒》《打金枝》《对花枪》《杨八姐游春》等多部剧目。她对评剧老旦唱腔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积累了一整套唱腔与表演模式,形成了低回婉转、节奏灵活、俏丽多姿、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被誉为“筱派”艺术。多次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工作者。1980年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工作者。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更多>>    

沈阳评剧院评剧表演艺术家筱俊亭是享誉全国戏剧界的评剧筱派艺术的创始人。

    筱俊亭1921年生于天津,6岁丧父,8岁学艺,后拜老艺人杨义为师学习蹦蹦儿戏。戏班的老先生给她起了个艺名“花俊亭”,大人都亲切地叫她“小俊亭”。13岁她就当了小主演,贴戏报和戳水牌时,都要写上主演的名字,于是改为“筱俊亭”。

    上世纪30年代末,筱俊亭在唐山天乐戏院搭班唱戏,与评剧名伶刘翠霞、爱莲君、鲜灵霞、新凤霞等同台演出。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筱俊亭努力学习她们的优点。“金嗓歌王”骆玉笙的京韵大鼓、侯永奎的昆曲等也都成为筱俊亭学习借鉴的样板。后来在排演新剧目时,一些美妙旋律总会在不经意间融入到她的唱腔中,使她的演唱巧腔迭出,回味无穷,独具魅力。19岁时,筱俊亭应邀到天津华北戏院演出,一出《白蛇传》轰动津门。她还多次应邀到唐山、林西矿区、山东等地演出,从此成名,红遍天津、河北、山东各地。

    全国解放后,筱俊亭的舞台艺术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时她主攻青衣、花旦,以青衣戏见长。1952年6月她进入锦州评剧团,不仅主演了《刘翠屏哭井》《安安送米》《杨三姐告状》《四劝》等拿手好戏,还新排演了《小二黑结婚》《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卓文君》《哭长城》《小女婿》《救急包》《妇女代表》等新剧目。这时她开始对评剧青衣唱腔进行系统改革。

    1954年底,筱俊亭调至沈阳评剧院工作。她结合自己的嗓音及身形条件,有意识开辟新路,尝试着进行老旦行当的创造。1956年排演了第一出纯老旦剧目《杨八姐游春》大获成功,接着又排演了《穆桂英挂帅》《古国风云》《三关排宴》《母亲》《洪湖赤卫队》《江姐》《南海长城》《丰收之后》《东风解冻》《社长的女儿》等剧目,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年龄、性格、身份的老年妇女形象。通过一系列剧目的演出,筱俊亭为评剧老旦行当积累了一整套唱腔与表演模式,她学习各家运用低腔之长,并吸收了单弦、大鼓等演唱方法,逐渐形成了低回婉转、节奏灵活、俏丽多姿、收放自如的艺术风格,得到广大观众、艺术专家及同行的认可,最终形成享誉海内外的评剧老旦“筱派”唱腔。

    粉碎“四人帮”后,筱俊亭重返舞台,她组织演员积极排练,四处演出。她移植演出的评剧《初升的太阳》受到好评,中国唱片社将其主要唱段灌制唱片。1980年,这位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勇于挑战自我,又开始了编剧生涯。筱俊亭与剧作家任峰等合作编写了《这样的女人》。1981年,沈阳市举行现代剧目汇演,她自编、自导、自演的《这样的女人》获剧本创作奖、音乐设计奖、优秀表演奖,同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评剧电视剧《小院风波》,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好评。1982年《这样的女人》又获辽宁省人民政府文艺创作奖。由于她对评剧表演艺术的贡献,1980年后,她连续多次被评为沈阳市和辽宁省先进工作者。

    离休后,筱俊亭定居在天津的农家小院,经常有戏迷朋友前来请教,筱俊亭总是来者不拒,热心辅导。虽年过八旬,依旧活跃在祖国各地的文艺舞台上,每次评剧盛会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2013年,筱俊亭病逝于天津,她塑造的艺术形象和对中国评剧事业的突出贡献永远印刻在广大观众的心中。

版权所有:沈阳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Copyright @ 2001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6010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