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3日8时,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公祭堂,从全国赶来的三十多个花淑兰的弟子正在为追悼会做准备。“人常说,景颇山上云雾深,云雾深处有苦情。山中的苦竹有多少,我是那满腹的苦水竹一根……”戏迷们自发地唱起了《黛诺》选段,听戏思人,引来哭声一片。
花淑兰是评剧界的花魁,梨园中的上品。
花淑兰幼年随母学戏,后拜师习评剧青衣、花旦。她天赋好,又虚心、认真、刻苦,能胜任小旦、花旦、青衣甚至是小生各个行当。12岁便在唐山、秦皇岛、天津等地演出。1946年崭露头角后,进入北京演出,她以《刘翠屏哭井》和《保龙山》一炮而红,被誉为“评剧花腔女高音”。
全国解放后,花淑兰进入锦州评剧团。她两次进京参加了戏曲演员讲习班,受教于梅兰芳、张庚、郭汉城、罗合如、荀慧生等艺术大师,深入学习了戏曲理论和戏曲表演理论,不断钻研,不断提高。花淑兰的演唱特点是嗓音甜润,脆而亮,唱腔高亢流畅、华丽清新,表演活泼、自然大方。她擅演花旦戏,《茶瓶计》是她的代表剧目。在这出戏里充分发挥和显示了她演唱的艺术特色,丰富了小丫环春红的音乐形象,加上边歌边舞,情趣横生,把一个机灵、活泼、顽皮、天真无邪的小春红表现得活灵活现。1953年,花淑兰以一出《茶瓶计》获东北汇演优秀表演奖,随团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了《茶瓶计》《志愿军的未婚妻》《相思树》等。花淑兰演唱有力度,共鸣好,音域宽,能唱到15度,音高超越了师傅刘翠霞。她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使花腔在高音区行绕,听起来坚实有力,又华丽跳荡,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受同行喜爱,纷纷仿效,自然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花派。国家对花淑兰这样的艺术家非常重视,因而工资标准就自然很高。而花淑兰主动申请自降工资,把自己的工资降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申请了几次,才被批准。批准那天,花淑兰特别高兴,因为她觉得终于可以跟大家一样了。花淑兰心地善良,25岁还没有结婚时,就收养两个孤儿做了子女,她一生也再没有生育。花淑兰在没有演出任务的时候,经常到工厂去体验生活,还主动要求扫厕所。她身边的人都说她傻,可她却干得相当有劲。1960年,花淑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她被评为辽宁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
“十年动乱”期间,花淑兰先后在盘锦、沈阳辉山、辽中县牛心坨公社参加劳动改造。粉碎“四人帮”后她重返舞台,焕发了艺术青春,争分夺秒排练,亲自带团往返于东北及京、津、冀巡回演出,同时教授来自河北、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省内的50名学生,把自己积累的艺术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当年的这批爱徒如今已成为各剧院团的主演和艺术骨干。
在65年的艺术生涯中,花淑兰共演出了200多出戏,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辽宁省和沈阳市等有关部门为纪念花淑兰从艺65周年,举办了花(淑兰)派经典剧目展演。 2003年9月1日,花淑兰荣获“中华英才”奖杯,是当年全国十名获奖者中最年长的一位。
花开灿烂,兰香幽远。2005年4月,花淑兰逝世后,老伴王景山收到戏迷赠送的一尊花淑兰铜雕像,沈阳著名旅游景点新民市三农博览园专门修建了花淑兰艺术纪念馆,河北作家王凤翔写了一本50万字的花淑兰评传《艺术星座花淑兰》。人们忘不了这位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广大观众的评剧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