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育智生命的最后几天是这样度过的——
1996年3月7日至14日,已经年逾70岁的庄育智,还为原来所承担的课题结题和新项目的申报工作,冒着严寒只身上北京,一干就是7天;回校后又开始主持研究生论文答辩,对十多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一一过目;3月14日至18日,为拓展与海外同行的联系,他邀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德•波尔教授来校讲学,商定合作协议;3月19日至20日,他为系学位委员会的工作奔走;3月21日晚,庄育智要到沈阳主持研究生毕业答辩,这已是短短一个月内的第四次出差了。临行前,他还照例早晨7点30分到办公室,与分管科研的系副主任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主任一起研讨金属材料学科“211工程”建设的立项等问题,一直忙到中午12时才分手——45年来,庄育智一直就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在他的工作日程表上没有休息日。即使是春节,也在加班加点伏案工作——3月23日19时40分,庄育智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科学家就此远离了我们,但他在中国难熔金属合金研究领域留下的科研成果人们却不会忘记,他的好多成果至今还应用于各个领域;他的精神更是留给共和国母亲的珍贵财富。
1947年,庄育智到英国留学,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冶金系读研究生,先后从事铅锡合金的时效硬化和锆粉末烧结金相学研究。前者主要是热处理基本理论的工作,后者是原子能用结构材料。1950年他积极参与李薰串联在英国的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共商归国大计的活动。1952年回国协助李薰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早在建所初期,庄育智就根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需要,深入东北几个大钢厂,解决钢材质量问题,开创了国内对钢中夹杂物和薄板夹层的研究。直到今天,金属研究所在夹杂物方面的研究仍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1958年,庄育智领导创建了难熔金属研究室,开辟了我国冶金科技尖端——难熔金属合金的新领域。难熔金属合金主要用于航天技术和原子能工业。当时,这是一项十分保密的课题,既得不到国外的有关技术资料,更买不到现成的熔炼、测试设备。他带领几名年轻人克服重重困难,自行设计和研制难熔金属熔炼、测试等实验设备,建立了相应的测试方法。到1964年实验基本上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小型真空压蠕变试验机和真空高温维氏硬度计因结构和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1964年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上获得三等奖。
1965年2月,鞍钢钢铁研究所向金属研究所求援,希望帮助无缝钢管厂解决生产上穿管用的顶头效率低和寿命短的问题。鞍钢当时用的穿无缝钢管顶头是苏联牌号的合金钢顶头,每个钢顶头在6至7秒钟内,仅穿一根1米长的不锈钢管坯就报废了。而穿孔中顶头软化划伤钢管内壁,造成钢管内壁不光洁,必须经过一道镗磨工序,不仅工人劳动强度大,而且产品质量合格率也低。更突出的问题是钢顶头最长只能穿出4—5米长的不锈钢管,不能生产国家建设迫切需要的规格为8—9米长的无缝钢管。通过在鞍钢进行调查研究和试探性的试验,庄育智凭着他对难熔合金研究的深厚功底,决定用钼合金做顶头。要做全钼顶头就要解决从生产大规格钼锭到大钼锭的开坯、模锻等一系列工艺和设备问题,这在当时属于国内的技术空白。那一段时间,庄育智几乎吃睡在工厂里,没睡过一个完整觉。1965年6月5日,庄育智领导研制出的钼顶头在无缝钢管厂开始了试验。试验的最高纪录是,一个钼顶头穿成48根4—5米长的不锈钢管,而且还在国内第一次穿过了5根长超过8米不锈钢管,突破了苏联专家说的“鞍钢不能生产长不锈钢管”的洋框框。试验结果表明,钼顶头可使成品率提高15%—20%,还可以省去镗磨工序。1965年12月,最后一批生产性试验效果更好,一个钼顶头以1米长的坯计可穿制150多根不锈钢管,比钢顶头的寿命高150多倍。中国科学院和冶金工业部进行鉴定后,该项成果广泛用于全国耐热钢管制造部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当时《人民日报》报道称之为工业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此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8年,庄育智在李薰所长的指导下,接受了为我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研制外蒙皮材料和加工成形任务。人造卫星重返地面时要通过地球的稠密大气层,高速运动的人造卫星在通过大气层时,足以使一般镍基高温合金软化、甚至熔化。由于材料极易氧化,需要加抗氧化的防护涂层才能使用,因而对卫星蒙皮材料的质量要求很高。当时正值“十年动乱”期间,庄育智已被错误地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反动学术权威。但他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全心扑在研制中。选用钼合金作为板材,要经过熔炼成锭、冲压成形、淬火、酸洗和焊接等工序。庄育智每道工序都在现场,一道道工序严把质量关。钼合金板材经过淬火后,表面有一层氧化皮,要有酸洗工序。钼合金板材遇浓硝酸产生强烈的刺鼻黄烟,他们共清洗了2000多块钼合金板材。每块板材在焊接前要形成一定的尺寸和弧度,如果尺寸与弧度不对,则整个蒙皮连起来就会变形。通常需要几十块板材拼成一个弧板,稍不留心就会出错。庄育智领导大家克服了冲压成形、焊接中的种种困难,终于按期完成了人造卫星钼合金蒙皮的研制,给人造卫星穿上了“防护衣”。同时,他主持研究的“遥测铌合金天线”也取得成功,从而保证了1975年11月我国第一颗返回地面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按计划安全降落地面。此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4年11月,庄育智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任锅炉压力容器检测中心主任兼总工程师,从事中心的实验室建设工作。1987年9月至1993年9月,庄育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1月,庄育智任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1994年12月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