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留言:
第一次去,很惊喜
第一次去,很惊喜
我要留言 站内搜索:
劳动丰碑   当前位置: 首页>沈阳劳模网>劳动丰碑>砥柱中流>张嗣瀛
张嗣瀛
张嗣瀛(1925-2019),山东省章丘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东北工学院工程力学系主任、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长期从事运动稳定性、最优控制、微分对策等理论研究工作,在自动控制领域取得一系列系统性理论成果。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参加了“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提出了一种解除交叉耦合的方法,解决了技术难题,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更多>>    

何谓大师?隐于世事喧哗之外,简单生活,陶陶然专心治学,硕果累累。这就是张嗣瀛这位中国控制界受人敬仰的专家的真实写照。

    1949年,从武汉大学机械系毕业的张嗣瀛被东北人民政府招聘团选中,北上支援国家建设。1951年,张嗣瀛成为东北工学院机械系讲师,开启了他的教学与科研生涯。

    张嗣瀛把综合型大学理学院的数学课程作为目标,从图书馆借来数学分析教程,开始学习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数学“曲线族的包络”概念。他设想,如果把曲线族的包络这一概念搬到控制系统稳定区域中,定义稳定区域的包络并找到包络,便可以把整个稳定区都包起来,得到一个更大的稳定区。为了这个设想,他开始了不分昼夜的推理、推导、分析、证明。经常是推着推着觉得不对,就推倒重来,一试不行,二试不行,再试……经过几百次的失败后,张嗣瀛证明了控制系统稳定区域包络的存在性,并推导出了包络表达式。这是他第一次独创性的研究,取得的第一个科研成果。

    1957年至1959年,张嗣瀛被派到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进修现代控制理论,主攻运动稳定性问题。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主席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活动。张嗣瀛作为留学生代表,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为期两年的进修学习很快步入尾声,由于他的学习成绩突出,科研成果先进,导师契塔耶夫当面向张嗣瀛提出挽留。但当张嗣瀛想到毛主席对年轻人的希望,“世界是你们的……”犹鸣耳畔。张嗣瀛拒绝了导师的好意,1959年夏末,他按期回到祖国。

    带着多篇关于有限时间区间稳定性问题的论文,回到了阔别两年的东北工学院。而当时国内关于稳定性理论的研究还是空白。可以说,张嗣瀛是我国稳定性问题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有人说,他选择这个研究领域太难。他说,不难何以谈到价值。有人说,他的研究领域太理论化。他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快地应用到我国的军事科学研究中。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张嗣瀛真正进入了科学的殿堂。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加强了军事科学研究的力量。命名为“红箭-73”的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启动了。张嗣瀛受命参加了反坦克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

    当时的关键问题是,在导弹发射与飞行的过程中,导弹不听控,多次实弹打靶从未命中。这一问题不解决,导弹就是废铁。张嗣瀛凭借他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原理上找到了解决途径,提出了脉冲调宽控制系统周期平均力的矢量表示法,并据此提出了独创的解耦方法,解决了两通道指令间的交叉耦合问题。其次,根据这一解耦原理,调整了弹体上陀螺仪的安装角度。经过几次调整后,进行正式打靶演习,目标为3000米远活动坦克靶,结果是十发九中。“红箭—73”导弹的研究成功,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张嗣瀛也因此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经过最优控制问题和实际军工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张嗣瀛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方向。他开始了对微分对策理论全面深入的研究,系统地、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并与有关部门协作项目相结合,获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成为我国微分对策理论研究的开创者。张嗣瀛努力将理论方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八机部、四机部、航天部等单位建立了协作项目,进行“飞行最优制导律”“基地布防拦截规律”“地空导弹拦截律”等实际问题的研究,得到了“空战格斗中的两个区域”“点捕获”“有限时间局部捕捉区”“碰撞避免”等可指导实际应用的结果。1987年,张嗣瀛以自身研究成果为内容和体系,出版了《微分对策》一书,这是国内唯一一本关于微分对策理论的专著。当今世界最系统、最完备的大型学术性数学工具书《数学辞海》中收录的有关微分对策的30余个词条均出于《微分对策》一书。同年,张嗣瀛也因其“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使微分对策的研究更适合于工业应用,张嗣瀛又扩展了研究范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主从对策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上。张嗣瀛深入发展了主从对策理论,首次提出了“惩罚量”等新概念和一系列相应的非线性策略及其算法,将以往定性鼓励策略发展为定量鼓励策略,并在生产规划、能源配置、库存管理等方面获得应用。张嗣瀛此项研究荣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张嗣瀛的研究工作是孤军奋战的话,从80年代开始,他有了一批追随者,在微分对策和主从对策的研究方向上培养出了5个博士、8个硕士。至此,一个研究团队形成并逐渐强大起来。1990和1993年两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的世界大会录用了这个团队的7篇论文,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

    张嗣瀛经常对自己的团队说:“我们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做科研,要有自己的方向和特色,搞别人没有搞过的东西,要在国际控制领域建立我们中国人的制高点。”上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复杂系统的研究。至20世纪末,这一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得到了系统性的结果,并向着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拓展。1995年,“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的研究”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嗣瀛为我国控制科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常说:“孜孜弗倦,可登堂奥,涓涓不息,而成江河。”在复杂系统的研究中寻求简单的人生,是张嗣瀛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版权所有:沈阳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Copyright @ 2001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6010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