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在这当厂长,就一定要把一个完好的工厂交到人民的手中。”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责令该厂将所存染料全部运往上海。时任代理厂长的张少铭率领工人们,坚决抵制这一行为,他以工人工资无着落为理由,坚决拒绝将物资运往上海。他同工人一起吃住在厂里,与国民党斗智斗勇,保卫工厂,终于迎来了解放,把一个完好的工厂交到人民的手中,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青岛刚解放,急需大量汽车轮胎支援前线,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生产汽车轮胎所需加硫促进剂的原料1-萘胺无法进口,致使青岛橡胶厂的生产无法进行。张少铭利用青岛染料厂积存的萘,由小试验做起,经过硝化、还原、蒸馏,获得质量合格的1-萘胺产品,及时投产,提供给橡胶厂使用,生产出国产轮胎,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5年,张少铭调任国家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实验厂技术副厂长,主管该院染料、农药、中间体的新产品中试生产工作,随后又任院办公室主任,协助技术副院长工作。在此期间曾赴苏联、波兰等国家就有关煤焦油综合利用进行技术考察。1960年,开展农用杀菌剂的研究工作,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都献给了国家农用杀菌剂的科研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农药中的机汞制剂因易发汞中毒,被国家停止使用。此后植物病害日趋严重,新型农药研制成为当时农业发展的难解课题。张少铭深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药研制是关系到保障人民有饭吃的大事。他对农药六六六生产中的大量无毒体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这些副产品当时难以处理。张少铭利用无毒体碱性水解制五氯酚钠,并改溶剂法为水溶法获得成功,很快推广应用,五氯酚钠成为当时我国生产量最大的稻田除草剂,目前仍是杀灭血吸虫宿主钉螺的主要药剂,同时还大量应用于铁路枕木防腐处理中。
1970年,国外对苯来特苯并咪唑基团化合物具有杀菌活性及内吸性的报道,引起了张少铭的重视。他对这类化合物的杀菌性能、合成方法和药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菌株测试,筛选出的多菌灵一号及多菌灵二号效果最好。这两个化合物国外当时并未实现工业化生产,而合成方法又比苯莱特简单,成本低廉,他便埋头于研究开发中,很快将其推向生产。
多菌灵一号是一种具有内吸性的优良杀菌剂,早期用于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而后发现该药具有广谱性,可防治许多主要农作物的多种病害,如小麦赤霉病等,1974年通过了化工部鉴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当时,江苏小麦赤霉病大面积发生,当地试用多菌灵,仅一季就挽回小麦损失15万公斤。多菌灵因此一举成名,供不应求。该农药使用至今,年产量逾5000吨,产值1亿元以上。该发明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是我国年产量最大的重要农用杀菌剂。除供国内使用外,出口量也很大,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
柞蚕是我国北方生长的经济昆虫,柞蚕丝为我国的特产,是优异的纺织品原料。但是柞蚕体内往往寄生着线虫,会引起蚕的死亡,影响柞蚕丝生产的发展。当时用了很多杀虫剂,包括多菌灵一号,不是杀不死线虫,就是连蚕也一起毒死。张少铭与辽宁丹东柞蚕研究所科技人员合作,利用多菌灵二号防治柞蚕体内线虫,柞蚕通过食用带药柞叶,可杀死蚕体内线虫,而对蚕体无害。多菌灵二号获1982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农药产品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张少铭为使我国农药研究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培养有才华的年轻人。在他担任沈阳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期间,特别推荐两名科技人员赴联邦德国和加拿大进修深造,他们现已成为沈阳化工研究院的主要技术带头人。上世纪80年代末,张少铭已年逾八旬,但仍坚持每天阅读文献,指导研究生学习,编写有关资料。
张少铭一生对祖国倾注了无限的热爱。1950年,他同夫人匡淑元将一处楼房和全部金银首饰献给国家,用来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并送一子一女参军。1955年,因工作调转离开青岛时,又将剩余的五处房产全部交公。1959年,他为了丰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将家传的西周青铜器召伯虎簋、汉石洛侯黄金印及其家丞铜印各一方、金代印纸币(中国纸币始于宋、金代)铜钞板和青铜器公务人簋盖等,献给了国家。这些文献是珍贵的国宝。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为此特签发奖状,授予张少铭。“文化大革命”后,张少铭又将自己保存的元、明代印刷的古版书数百册,明、清字画真迹25轴,周、秦时期青铜器65件,历代古钱千余枚,石章百余枚,玉器21件,捐献给辽宁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