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沈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加压奋进、攻坚克难,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迈出新步伐。
大城记
1 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全力当好打造新时代“六地”排头兵。
2 产粮大市地位持续巩固,有效应对73年来最强降雨,粮食产量仍然保持在80亿斤以上。
3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浑南科技城核心功能区开园运行,国家级创新平台增加到79个,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215项,1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4 装备制造业表现亮眼,10大重点产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工业母机、航空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歼—35A新型战机、“太行15”燃气轮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沈诞生。
5 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桃仙机场二跑道等“航空三大工程”取得历史性新突破,沈白高铁沈阳段、沈丹铁路外迁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获批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6 历史文化名城迸发新活力,沈阳方城实现华美蝶变,“金廊银带”彰显都市气质,口袋公园点缀方寸之美,北方特色公园城市加快呈现。
7 文旅市场火爆出圈,“迎客(qiě)”“听劝”展现沈阳温度,“春秋双晚”让城市更加“热辣滚烫”,“你好,沈阳”“沈水之阳,我心向往”等城市IP全面叫响,沈阳成为兼具烟火气、人情味、时尚风、国际范的网红旅游城市。
8 城市定位全面升级,国务院批复沈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沈阳的城市性质由“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升级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大数据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左右,增速有望连续3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9%
★建筑业总产值增长8%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左右
★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以上
★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荣誉榜
★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铁西区上榜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主城区
★浑南区上榜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
★沈阳经开区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金融商贸开发区晋升国家级
★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会在沈阳召开
★沈阳成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和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
★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关键词 促进经济发展
★ 着力释放政策红利,全面落实国家、省各项政策,及时出台推动经济稳中求进“26条”、稳中向上稳中向好“25条”等系列措施,“三直一快”兑现惠企资金126亿元。
★ 持续提升投资活力,聚焦“谋立推建产”全链条,开展“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华晨宝马大东工厂升级项目签约落地,航空航天城、汉京半导体、冰上运动中心等加快建设,全市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109个,开复工重点项目3072个。
★ 不断激发消费潜力,开展“2024爱沈阳”等文体旅活动1500余场,打造夜经济场景151个,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消费278亿元,中国啤酒之都、沐浴休闲之都等IP成为消费新引擎,红梅、八王寺等一批品牌晋级“中华老字号”,全市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亿人次,沈阳进入中国城市文旅竞争力十强。
★ 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户,全市“四上”企业达到9576户。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
★ 实施科技成果“赋智”,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4.2%,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71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723亿元。
★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50个,科技型企业突破2.5万家,东软睿驰成为新的独角兽企业,三生制药荣获省长质量奖金奖。
★ 沈阳连续4年入围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
★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实施智能升级项目105个,新培育23个智能工厂、30个数字化车间,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82.8%和71.5%,人工智能算力突破600P,沈阳数据资产登记中心揭牌成立。
★ 入选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城市、“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
★ 推动强链补链“赋效”,千亿产业集群达到5个,新能源、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30%和45.9%,航空产业链聚集升级经验成为全国典型。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40%以上。
★ 抢抓未来产业“赋新”,着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中兴低空经济产业园、法库航空应急救援保障基地等20个低空经济场景启动运营,辽河实验室人形机器人落地行走,智能网联车城融合指数位列全国十强。
关键词 深化改革开放
★ 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高效办成一件事”达到116项,“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入选数字政府创新案例,中央法务区和金融法庭揭牌运行,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连续两年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实现创新突破,文体旅、陆港、外贸等6个企业集团组建运营,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增长23.8%、营业收入增长48.1%。
★ 新签约32个央地合作项目,国家管网东北区域总部及23家央企子公司在沈落户。
★ 出台支持民营经济“17条”,全市经营主体突破134万户。
★ 推动开放合作迈出坚实步伐,临空经济区加快建设,海铁联运规模达到4.6万标箱,跨境电商业务量突破800万单,国际公路运输沈阳集结中心揭牌运营,中欧班列建设经验获国务院督查通报表扬。
★ 打造“外事+”“国际沈”升级版,荣获国际友好城市杰出贡献奖。
★ 政务服务“都市圈通办”达到210项。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267个老旧小区、132条背街小巷、880公里老旧管网、7座危旧桥梁完成改造,16个城中村改造加快实施,21条街路实现有机更新,5条快速路建成通车,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西段开通运营,沈阳站东广场面貌一新,南京街—黄河大街成为城市靓丽风景线。
推进5座大中型灌区改造和3个涝区治理,改造农村危房371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41公里。
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实施农业优势产业链提升行动,稻米、肉鸡等百亿级产业不断壮大,康平小米等18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名录。
大气优良天数达到318天,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0%。
关键词 保障改善民生
医疗惠民服务让160多万退休人员享受“健康红利”,1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荣获“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新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3060个、优质高中学位2764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培育“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200个,入选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
加大高品质文体服务供给,书香沈阳、百馆之城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出门就健身”更好满足市民运动需求。
扩大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养老金、医保等待遇水平,城乡居民低保标准与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3.5%,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提高6%,成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
《沈阳日报》(2025年01月13日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