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沈阳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的主旋律。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提供政策、资金、服务多层次保障,在全社会形成“企业兴,则沈阳兴;企业强,则沈阳强”的强烈共识。
沈阳企业不负众望,以出色的表现回应着社会关切,用一系列耀眼成绩,谱写高质量发展的赞歌。实践证明,广大企业在沈阳全面振兴大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沈阳实现全面振兴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和基石。
沈阳科技型企业当仁不让成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在沈阳全面振兴时至势成、宏图正举之际,沈阳科技型企业迎来属于自己的发展黄金期、机遇期,他们不遗余力、鼓足干劲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节奏、引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在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路上快马加鞭,为沈阳加快实现科技现代化,为加快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沈阳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添砖加瓦。
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政策的赋能。沈阳市科学技术局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壮大企业发展动能为目标,系统推进、精准发力,引聚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高效创新生态,为企业纾困解难。
完善培育体系,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沈阳市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八大领域分类制定导则,从政策保障、资源共享、人才支撑、创新服务等方面量身定制支持方案,着力打造以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矩阵”。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2110家,总数达到24021家,科技型企业新增数量及总量继续保持东北地区首位。
加快平台建设,强化支撑服务效能。围绕全市20个重点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向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开放共享,推动产业链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新增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79个,全市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705个。
强化技术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面向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凝练技术需求,形成“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组织实施省市“卡脖子”技术攻关专项。2024年第一批市科技计划支持企业项目126项,占比为87.5%;支持企业资金总额为7268.53万元,占比为53.7%。
独角兽企业是创新型企业的突出代表,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沈阳市构建“科技型小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厚植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快速成长、高质量发展的沃土,制定了《沈阳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5年)》《沈阳市科技领军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针对独角兽企业成长特点规律,围绕科技赋能、金融支撑、市场拓展、人才引育等独角兽企业成长发展重点环节,推出20项行动举措,为潜在独角兽企业提供系统、专业服务,加大独角兽企业培育力度,加快推动一批科技型企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目前,被纳入沈阳市独角兽企业培育库获得重点培育的优质企业数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呈现出快速、爆发式增长的势头。他们是沈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彰显着创新沈阳的澎湃活力,为沈阳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构筑着新优势、壮大着新动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沈阳篇章。
恒久安泰
沈阳恒久安泰环保与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久安泰)位于沈阳先进制造产业园内的新厂房已装修完毕,静待新生产线入场。近期,恒久安泰又连续签下两笔融资协议,这家长时储能领域的明星企业已储能满满,正待展翅高飞。
成为独角兽企业指日可待
推出制胜市场的“撒手锏”
恒久安泰总经理于洋对企业自主研发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信心满满,认为该新产品是企业未来在新型储能领域博得更大市场空间的“撒手锏”,是企业高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神兵利器”。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是目前替代锂离子电池首选技术,具有超长寿命、极致安全、容量无衰减等优势。”于洋介绍,恒久安泰对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采用从核心节点到全产业链覆盖的研发战略,已完成钒电池质子交换膜、电解液、电堆三大核心技术研发,并且突破了电化学领域“卡脖子”难题“离子交换膜制备技术”,50千瓦系列电堆、浓度2摩尔/升的电解液以及宽幅1.5米的离子交换膜等成果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于洋介绍,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可以应用于新能源发电的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可称之为城市大型“充电宝”。恒久安泰根据产品特性,制定了闭环全辐射的研发、生产、销售策略,以先进技术和用心服务赢得市场的青睐,目前订单十分饱满。
以技术先进性为立身之本
作为一家致力于提供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恒久安泰将技术先进性视为企业立身之本。在研发投入上不遗余力,近年来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近3年研发投入总数达到1亿余元。
恒久安泰是辽宁省首个基于碳中和的高效储能及综合能源应用产学研联盟盟主单位,建设了SYIIT—恒久安泰高效储能暨综合能源服务联合创新中心。恒久安泰拥有50余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市“揭榜挂帅”项目,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130余项。
于洋介绍,“离子交换膜制备技术”采用了分子结晶法,突破了国外“卡脖子”难题,产品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两倍,而且大幅降低了成本和售价。在储热储冷领域自主研发了分布式多能互补储能型三端一体多重反馈智慧冷热联供系统。该系统的成套装备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压电极锅炉被认定为首台套产品,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达10%以上。
未来要登陆主板市场上市
恒久安泰管理团队为企业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在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即将量产的当下,他们认为企业快速发展正当其时。
于洋介绍,恒久安泰的企业属性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代表,因此受到金融资本的垂青。目前,蓄势待发的恒久安泰正在进行Pre-A轮融资,已与多家投资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在本轮融资过后马上开始A轮融资,其后企业估值将达到10亿美元以上。届时,恒久安泰将成为沈阳又一家独角兽企业。
“我们拥有一支创新实干的管理团队,大家在能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有着丰富的运营大型科技企业经验。在创建恒久安泰之初,就立下了新能源装备和新能源产业服务双管齐下、打造百亿市值新能源全产业链大型上市企业的愿景。”于洋表示,恒久安泰正瞄准主板市场上市的目标稳步前行。
辽宁冷芯
在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冷芯)集成加工车间,一个7人班组正在回流焊接设备前进行芯片的印刷、组装。辽宁冷芯联合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研究员孙东明、邰凯平介绍,目前新的民用领域芯片生产线正在调试之中,待新生产线正式运行后,辽宁冷芯的芯片产量将迎来新的高峰。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赢得市场认可 订单与日俱增
将金属所微型热电制冷芯片研发团队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是团队成员最近几年一直为之努力、操劳且为之欣喜的事。辽宁冷芯创立未及3年,已突破了工业级控温芯片“卡脖子”问题,成为多家通讯领域上市头部企业供应商。
“芯片产品的特点是市场导入周期较长。但我们凭借技术和产品上的过硬实力,一路攻坚克难,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后来居上,产值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孙东明说。
辽宁冷芯从2023年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快车道,一方面继续拓展芯片款型,一方面积极试水民用芯片市场,在提高产能和提升企业产值、规模上不懈努力。目前,随着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民用控温芯片订单日渐增加,辽宁冷芯增加新的生长线,在月产30万片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产能。同时,他们正在力争成为华为公司的二级供应商。
引进管理人才 助力健康成长
企业快速发展虽然喜闻乐见,但辽宁冷芯管理团队对企业的发展现状却有着清醒的认识。
“企业目前正处于产品起量、高速发展阶段,也是企业能否打牢基础、真正占领市场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在管理上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赋能,不让品牌受到任何影响。”邰凯平介绍,辽宁冷芯从国内光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引进了多名管理人才,为创立不久的辽宁冷芯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在生产管理和企业日常管理中引入信息化系统,进一步强化质量关。
邰凯平说:“我们希望通过管理人才的引进,进一步梳理问题、完善制度、提升效率、提高质量。只有这样,企业的管理能力才会和企业蒸蒸日上的势头相匹配,才能让辽宁冷芯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更大的发展。”
坚持成果转化 打造头部企业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具有强大的技术攻坚、技术识别能力,让辽宁冷芯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孙东明介绍,未来辽宁冷芯在产能、产值持续走高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建设控温元器件研发中心。以团队独到的技术识别能力,发现更多行业内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在辽宁冷芯实现落地转化。同时,通过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的不断放大,研发技术领先的集成电路控温元器件产品,将辽宁冷芯产品导入集成电路产业中,解决集成电路产业日益突出的控温散热问题,引领控温芯片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前景可期。孙东明表示,将锚定行业头部企业的既定目标,通过几年的努力,将辽宁冷芯打造成金属所的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科技成果只有落地转化,才能以市场认可的产品形式成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实践方兴未艾,我们徜徉其中,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着智慧和力量。”孙东明说。
博泰生物
在沈阳博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泰生物)发酵车间,记者通过监控系统大屏幕看到,最大达到120立方米、最小为1立方米的多个发酵种子罐正在进行生物发酵生产。这里是博泰生物最重要的生产车间之一,也是其核心技术优势的彰显之处,种子罐所用的生产菌种均为博泰生物自主研发、技术水平世界领先的基因工程菌。
以自主研发不断放大技术优势
常抓不懈 严把生产工艺环节
博泰生物董事长、海归科学家、沈阳药科大学教授常尊学告诉记者:“我们采用绿色的现代生物转化技术替代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学工艺生产甾体类医药中间体,在甾体类药物生物合成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博泰生物快速发展的独门秘籍。”
甾体类医药中间体,也就是生产甾体类药物的关键原材料。常尊学介绍,甾体类药物是除了抗生素之外最大类的常见药物,又叫类固醇药物,是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的重要药物品种。博泰生物采用分子生物学方式,进行基因编辑,构建出可改变甾体母核结构的新菌种,生产出高端中间体,取代多步化学合成步骤,大大简化了甾体药物的生产工艺。
常尊学对生产环节的把关一丝不苟,从发酵车间来到提取车间后,他马上向两名技术工人指出要关注冷凝过程中的温度平衡问题。这种在生产中与大家交流相关技术问题,已成为常尊学工作中的常态。
记者发现,博泰生物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像发酵车间的自动监控点就达到3000余个。同时,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车间、厂区环境清新,也闻不到化学物品的味道,也许这就是一家生物制药企业应该有的样子。
定位清晰 严守企业发展策略
博泰生物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博泰生物一期总投资3亿元,设计年产能1000吨。2022年正式投产运行以来,企业产能逐渐放大,目前已达到设计产能,可以满足国内市场1/3的甾体类药物原材料的需求量。目前,二期工程正在规划设计之中。
常尊学表示,博泰生物拥有技术和成本优势,投产后年产值增幅达到300%。面对行业“内卷”现象,常尊学表示,博泰生物不和下游客户争夺市场,专心致志做好甾体类药物原材料生物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用最具质量、成本优势的产品为客户提供竞争优势。
面向未来 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常尊学坚信,企业要靠技术优势发展。他归国后,建设了国内同行业技术水平最高的甾体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组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研发团队,打造了具有新产品持续开发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博泰生物的核心技术涵盖了新产品基因工程菌株构建、发酵控制、分离提取、资源再利用等生物制造全过程。
虽然已成为企业家,但常尊学仍然坚守科研阵地,不改科学家本色,不断立项、推进新的课题。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甾体类药物原材料的研发,他也开始了思考和布局。常尊学说:“博泰生物是一家技术前导型企业,技术优势是我们与同行的比较优势。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要想成为对行业发展有引领作用的标杆性企业,就必须做好自主研发,在技术升级迭代上持之以恒。”
来源:《沈阳日报》(2024年07月09日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