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头条
 

【纪念沈阳解放75周年】凝聚沈阳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强大精神力量

发布时间: 2023-11-06

今年的11月2日,是沈阳解放75周年纪念日。为进一步深化辽宁“六地”学习研究宣传,深刻阐释沈阳解放的重要意义,回顾沈阳走过的光辉历程,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改革成果,教育引导全市人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的宗旨意识,为沈阳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贡献更大力量,11月3日,纪念沈阳解放75周年座谈会在沈召开。本版摘编与会嘉宾发言,以飨读者。

难忘当年拥军情 再立功勋表心声

老战士代表 邬大为

人民战争靠人民,爱国保家情意深,辽沈战役拥军情,永远铭刻在人心。

辽沈战役已经过去75年了,但当年辽沈地区广大人民为支援我军作战所做出的贡献、付出的牺牲,至今历历在目,永世难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一场生死之战已在弦上。党中央为解放人民、夺取东北胜利,特从各地抽调大量主力部队和地方干部挺进东北,到1945年12月已控制东北主要城市和广大地区。经过艰苦激烈的剿匪反霸斗争,以座山雕、郑三炮、姜大麻子和魏中海、于海川、王丹沈等为代表的“先遣军”“铁血团”“先锋队”等反动组织先后被我军捣毁歼灭,在这基础上开展了耕者有其田的土改运动,掀起“打土豪”“分田地”的高潮,农民由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翻身,积极参加爱国保田参军支前,出现了许多父母送子扛起枪、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景象。有位大娘,丈夫在给地主打工中累死了,分到土地后,她把唯一的儿子送到了部队,别人说:“孩子走了,家里咋办?”她说:“没有大家,哪有小家,孩子走了,家里有娘撑着,更有共产党保着,天塌不下来。”有一个刚结婚才几天的新娘,主动把新郎送到部队,她说:“男人在家干活光荣,可保卫胜利果实,打仗立功更光荣。”

人民拥军表真心,参军支前立功勋。不少群众抬着担架、赶着马车随军转战,一去就是两三个月。在塔山阻击战中,锦西县新台门转运站,担架队负责往鸽子洞运伤员,每天往返80多里,大家知道正常行军速度是一小时八华里(4公里),而他们却抬着伤员跋山涉水,一天至少得走十多个小时,艰苦可想而知。一位老大爷看到伤员因天冷冻得直哆嗦,毫不犹豫地把家中唯一一床棉被抱出来盖在他身上,他说:“看着子弟兵挨冻,咱心疼啊!”

军队为了老百姓,百姓为了子弟兵。可以这样说,把最后一捧粮,送给亲人当军粮;把最后一寸布,献给亲人缝军装;把最后一床被,盖在亲人担架上;把最后一个好儿郎,送给亲人打老蒋。

在战场上,民兵和群众撒下天罗地网。兴城人民曾抓住了化装逃跑的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北镇三区中,安堡民兵查获国民党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全县共收容和查获敌官兵7千多人和大量武器装备。

前方打大仗,后方闹反抗。1945年11月国民党进驻沈阳后,贪污腐化、搜刮民财,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实行白色恐怖、疯狂镇压革命,沈阳成了人间地狱。为了迎接沈阳解放,我党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发动工人、学生、市民展开斗争。1946年6月发动全市46所小学教师开展罢教斗争,1500多名教师连续6天请愿,要求增加工资,赢得社会同情和支持,取得了胜利。1947年6月为配合全国“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地下组织发动全市大中学师生上街游行宣传,国民党反动政府如临大敌,出动大批军、警、宪、特和装甲车进行镇压,有的师生惨遭逮捕、毒打,仍顽强不屈地坚持战斗。同时,工人的罢工斗争也风起云涌、气势浩大,尤其是铁路工人的联合罢工,彻底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有的地下组织由于叛徒告密,遭到破坏,我地下党员临危不惧,毅然破坏工具,吞下文件,英勇就义。辽中县茨榆坨谢荣策为掩护同志不幸被捕,在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直到壮烈牺牲,年仅17岁。

历时三年的解放战争,东北各族人民共出动民工313万多人,占当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担架20万6千多副,大车30万6千多辆,马9万7千多匹,同时还送出160万优秀子弟参加了解放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到11月2日历时52天,沈阳宣告解放,国民党正规军4个兵团部、11个军……共47万余人被歼,同时我们牺牲也是巨大的,但胜利是伟大的。

没有人民就没有杀敌的动力,没有人民就没有战斗的胜利。75年过去了,但红色历史、红色传承却深深刻进每一个辽沈儿女的心里。

永葆工人本色 建设美好沈阳

全国劳动模范 尉凤英

回想75年前,我15岁,目睹和亲身感受了沈阳解放前后的变化。解放前夕,物价每天飞涨,当工人的哥哥,辛苦一个月的工钱只能买到半块豆饼,我们吃不饱、穿不暖,母亲经常带着我去大地捡菜叶充饥。当时的家属区没有马路,遍地臭水泡,还经常看到要饭的和饿死的小孩、老人,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日子不堪回首。

辽沈战役开始一个多月后,解放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沈阳的解放。11月2日是沈阳解放的日子,那一天,数十万沈阳人走上街头,马路上挤满了自发游行的市民,夹道欢迎入城的解放军部队。我兴奋地参加了迎接解放军的队伍。解放军和蔼可亲,他们为每个工人发放了100斤高粱米,让我们吃上了饱饭。解放军还帮我们修路、栽树,改善环境。工厂的工人当了主人,每天干得热火朝天。厂区、家属区和市区一天一个变化,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1953年我到沈阳724工厂参加工作。我们的国家刚解放恢复生产,厂房破旧,设备机器简陋,条件艰苦,技术落后。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阶段,工厂的任务十分繁重,当时使用的是旧皮带式车床,为了提高工作进度,我和同志们一起开展技术革新、设备改造,在军工生产的一线岗位上,埋头苦干,刻苦钻研,大胆尝试,加快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产值,加速建设祖国的步伐。12年间实现177项技术革新,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用434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又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我进厂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上了沈阳市的劳模,1955年被评为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22岁时就在北京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56年和1959年两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几十年来,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我都始终保持工人本色,踏踏实实、尽职尽责为国家、为企业、为社会、为职工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退休之后,我始终坚持学习,与时俱进,为传承劳模精神和关心下一代成长做一些传帮带的工作,并长期担任几十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为机关、企事业、部队、学校作报告1000多场,听众达30多万人。

退休30年来,我始终与社会大家庭融为一体,力所能及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党和国家又给了我很多荣誉,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我被全国总工会评为“时代领跑者”,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被中宣部授予“最美奋斗者”,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我又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近10年来,我先后4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让我终生难忘。

今天的沈阳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推窗见绿,出行方便,百姓安居乐业,幸福指数逐步提高。变化的,是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不变的,是内在的精神力量。产业工人队伍逐渐转型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人才,新时代新作为,面对挑战的永不服输,主动把自身发展融入东北振兴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传承不灭。

我是沈阳解放75周年的亲历者,也是沈阳75年发展的见证者。75年来,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领导下,聪明智慧、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沈阳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举世瞩目的重要贡献,不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在多个领域研发多项新技术,涌现出多位英雄模范人物,为强国强军做出巨大贡献,载入共和国的史册。我作为光荣的沈阳人,还要为沈阳的更大发展、快发展尽心助力,多作贡献,共同迎接沈阳更加美好的明天。

继承先辈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参加过沈阳解放战争的复转军人代表纪明恩的曾孙 纪思宇

我是纪思宇,一名沈阳的普通学生,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沈阳解放亲历者的后人参加沈阳解放75周年的座谈会并发言。75年前的今天,沈阳解放了,沈阳解放标志着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也标志着东北全境的解放。我的太爷爷纪明恩就参加了辽沈战役,也是沈阳解放围歼国民党军207师的亲历者。

我对太爷爷的很多记忆都是来源于爷爷的讲述,我小的时候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住在沈阳啊?”每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爷爷就会给我讲很多太爷爷的故事。太爷爷原本的家乡在黑龙江阿城拜泉,解放军到他的家乡后,他就参军了,参军时他只有16岁。从那时起他就跟着部队打过很多的仗,走过了东北的山山水水。爷爷给我讲太爷爷参军就在四野的部队,是解放战争的主力部队。爷爷说,太爷爷给他讲的最多的就是辽沈战役,那时候我们部队的装备差,和国民党军比速度用两条腿跑赢了飞机、汽车,抢占作战的先机。

沈阳解放时,太爷爷也是跟着部队一路从锦州急行军到沈阳,最后和国民党的部队决战。剿灭了国民党的残部,逼着国民党剩余的部队投降了。沈阳解放后,作为当时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工厂都是停产状态,国民党军拆走了所有能拆走的设备,留下了一个停水、停电的烂摊子。铁路不仅不能运行,还埋下了很多炸弹。解放军进沈阳的时候纪律严明,一点混乱都没有,接收沈阳工厂的时候都是接过钥匙,锁好门窗,很多单位一块玻璃都没破。沈阳市很快就从战争中恢复了。沈阳人都很高兴,走上街头欢迎解放军。当时,沈阳很多工厂都要重新恢复生产,太爷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在沈阳的,当时部队要留下一部分有文化的战士,支援沈阳工业恢复建设。太爷爷因为识字,有点文化,就被组织安排留在了沈阳。他当时在四野通校军工部二厂学习,学习结束后就在沈阳电工一厂工作任党支部书记。后来又去了工业局,组建沈阳汽车制造厂,从此开启了他参加工业生产建设的人生。沈阳解放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在沈阳他脱下了军装从解放军转变为一名工人,从扛枪打仗上战场转变到工业生产的战线上。沈阳解放对全国的意义重大,对全国的解放也是至关重要的。我的太爷爷只是当时众多留在沈阳,建设沈阳的普通一员,这样的人当时有千千万万,服从国家需要在他们心中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前一段时间,我翻看太爷爷的相册,我被一张志愿军战士的合影吸引住了,照片中的志愿军战士如铜浇铁铸般,英勇且坚定。照片的背面有一行小字“赠给我最亲爱的朋友和战友—明恩同学!”署名是“方德祥”。爷爷说这张照片是从朝鲜战场寄来的,抗美援朝的时候,太爷爷的很多战友都在朝鲜前线。朝鲜前线物资紧缺,在沈阳的很多像太爷爷一样的工人就加班加点抓紧生产,保障前线。战友情、亲情和家国情紧密地连在一起,全民团结、军民一心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这是何等的深情,那张照片中志愿军气势如虹的背后,我想更多的是因为有祖国和人民做坚强后盾。

从太爷爷来沈阳的那一天算起,今天是整整75年。他工作在沈阳、安家在沈阳,到我这一代已经有四代人了。75年,沈阳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富强,沈阳正向着更美好的明天不断奋斗着。太爷爷来到沈阳那一年18岁,正是风华正茂斗志昂扬,他们为沈阳的建设奉献了一生。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也将传承先辈们的红色基因。好好学习、练好本领,立志成为沈阳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为建设更美好的家乡沈阳而努力!

军民一致是我军制胜的法宝

参加过秀水河子歼灭战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卢锡勤的外孙女 高毓柠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外祖父卢锡勤的战斗经历和秀水河子歼灭战、沈阳解放的意义。我的外祖父卢锡勤是一位全国战斗英雄,也是我的良师,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的革命前辈。卢锡勤生于1925年底,江苏赣榆人,曾荣立九次大功;荣获战斗英雄奖章一枚,勇敢奖章、艰苦奋斗奖章各两枚等等荣誉。现在很多奖章和证书等都已经捐赠给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单位。

1950年,外祖父卢锡勤光荣出席全国英模代表大会,作为四野的代表给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献旗,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亲切接见;在大会结束后,率领报告团在全国巡回作报告,之后入朝作战。2007年八一建军节在北京参加建军八十周年代表大会;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观礼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1943年9月卢锡勤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1月参加八路军滨海军区十三团,经过抗日战争大反攻,解放战争的秀水河子歼灭战、三下江南、四战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抢渡长江,进军广西等数十次战斗与战役。秀水河子战斗发生于1946年2月13日晚至14日晨,此次战斗是我党我军在解放东北战争中实施的第一个歼灭战,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锻炼了部队,鼓舞了士气,共毙伤俘国民党军1600余人,缴获各种炮30余门、轻重机枪100余挺、步枪800余枝及其他战利品。这对于当时处于劣势的我军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胜利,增强了我军必胜的信心和决心。秀水河子歼灭战的胜利非常来之不易,我们部队中有那么多的好战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仅是外祖父卢锡勤所在的八连就有68名同志负伤、牺牲。

我军进入东北初期处境极为艰难,国民党军队装备强,人数多,加上国民党特务利用伪警察、宪兵等散布谣言,诽谤、诋毁我党我军的形象,使得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我军抱有抵触情绪。军爱民,民拥军是我军和群众关系的突出特点,对战士进行爱民和遵守群众纪律教育始终是我军工作的重点。卢锡勤在动员全连的时候展开全面模范连的荣誉大旗,上面绣着九个大字:“打胜仗、爱人民、讲团结”。这是他战时的工作体会:“行军、作战一刻也离不开群众,遵守群众纪律,对群众态度和蔼,说话和气,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反动军队的重要标志。说话和气不和气,主要表现在找向导、住房子和借东西上。在紧急情况下,做到遵守纪律,说话和气,不是谁都能自觉做好的。对人民群众说话和气,是我军本质决定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民的军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体现爱人民。”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我军所到之处,短短数天就使当地群众认清了我们是为人民打天下的部队。

秀水河子歼灭战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总之,秀水河子歼灭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每当我们回想起祖辈们的英勇事迹,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作为红色后代,我深知前辈的付出和牺牲,深知红色江山的来之不易。我的外祖父卢锡勤用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和对国家的忠诚。他所展现出的勇敢和智慧是我们学习和尊敬的榜样,他是我军在革命时期千千万万优秀指战员当中的一位。我在外祖父母身边成长,受他们的教育,他教我谦虚谨慎,不搞特殊,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英雄学习,向他们学习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阳城市供水的记忆

沈阳水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蒋勇

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的沈阳,是一座因水而名的城市。从打井吃水的古老生活方式到拧开水龙头就能饮用的现代化生活,沈阳自来水发展经历了从拓荒到巨变的历史进程,一座城市自来水的发展史也是一座城市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供水设施,统一管理市政水源、供水设施、供水生产。1946年11月11日沈阳市自来水管理处成立。因遭受战争创伤和疏于管理,造成原有水源几乎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10处水源日供水量仅能维持2万多立方米,只够7.8万人用水。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以陈云同志为主任的沈阳特别市军管会制定了五条措施,为节约用水,其中一条措施要求所有入城人员不得使用抽水马桶厕所。按照军管会“关于对工厂企业只派军代表”的接收方针,于11月3日派军代表王知一同志接收了自来水企业。王知一同志当即召集全体员工开会,稳定职工思想。要求全体员工坚守岗位照常上班,安心工作,抓紧对供水设施的维修和抢修工作,保证在现有条件下的正常供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8年11月6日,沈阳城市自来水供应全部恢复,同年11月20日沈阳特别市政府建设局成立,接管自来水厂。1949年2月17日沈阳特别市水道厂成立,经营管理城市供水、排水业务,有职工280人,同时建立了党支部,由军代表黄积云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沈阳的供水事业,为保证城市经济发展,支援全国的解放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1年,自来水厂修建的第一个水源南塔水源建成通水。在抗美援朝期间,沈阳其位置和作用显得异常重要。自来水人接到上级指示,要在一个月内为刚刚兴建的于洪机场修建一条自来水管道。接到任务后,上阵的所有人都拉上行李,干脆吃住在工地。而工地上房无一间,仅支起了几个借来的帐篷。在尘土飞扬中,马路被迅速掏开,没有机械化的基建设备,没有新的管材,只能挖取原有管道重新使用。几十年后,老工人们回忆:“那时在工地有很多故事,有人听说有这样的工程,带病自告奋勇上阵,有的把结婚日子推迟了,还有位老人一大早从乡下赶到工地,非要亲眼看看儿子是咋干的不可……”沈阳自来水人就是这样艰苦奋斗、节衣缩食,30天如期完成18公里供水管线建设。工程竣工后,来接收工程的有关领导感动地说:“你们为打赢这场战争立了大功!”今天的人们也许想象不出当时究竟劳累到什么程度。在那天的庆功宴上,不少工人吃着吃着就在饭桌上睡着了。

沧桑巨变,沈阳自来水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成长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城市供水历史是沈阳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新时代,沈阳水务事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使命,适应沈阳城市水情特点,适应各个时期城市中心工作需要,不断优化调整供水工作方针思路和主要任务,革故鼎新、攻坚克难,努力实现供水事业高质量发展。

回顾沈阳解放历程 汲取振兴发展伟力

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李向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回顾沈阳解放的光辉历程,探寻沈阳解放的制胜“密码”,可以让我们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为新时代实现沈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提供更多的历史借鉴和精神动力。

沈阳解放充分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得出的一条基本结论。在沈阳解放和接收沈阳的过程中,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英明决策,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局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和沈阳解放后的全面接收提供了可靠保障。实现沈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只有坚定不移按照党中央指引的目标前进,特别是贯彻落实好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切实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东北振兴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才能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沈阳篇章。

沈阳解放充分证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沈阳人民不仅直接参与了沈阳解放对敌斗争,而且为前线作战提供了最坚实的后勤保障,正是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与付出,为沈阳解放、东北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接收沈阳、恢复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党同样注重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才确保了工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不断发展。实现沈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只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汇聚起推动沈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磅礴伟力。

沈阳解放充分证明,善于抓主要矛盾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有效手段。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史中积累的重要经验和工作方法。在实现沈阳解放、东北解放的辽沈战役中,党中央面对极为复杂的形势,廓清迷雾、直指要害,将攻克锦州、“关门打狗”作为战役关键点,一举抓住了战争的“牛鼻子”,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在接收沈阳的过程中,抓住了恢复电力供应、金融物价、收缴枪支等5个关键问题,稳住了局势、稳定了人心,为迅速恢复城市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沈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只有善于从辩证的、历史的角度看待振兴发展中的问题,抓住重点、抢占先机,以重点突破牵动全局工作,加快推动产业、城市、社会转型与发展,聚焦“12+1”赛道,才能顺利实现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

沈阳解放充分证明,建强干部队伍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从沈阳解放到成功接管,沈阳城恢复正常运行,社会安定有序,民心稳定,关键是有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在接管沈阳的过程中,从东北各地抽调的4000余新老干部,组成了一支涵盖多领域多职能的优秀干部队伍,在军管会进入沈阳市区后,第一时间发布提前准备好的布告,稳定民心,短短几日,沈阳在中国共产党人手中奇迹般地恢复了生机。实现沈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只有抓住干部队伍这个决定性因素,不断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担当,持续提升科学谋划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工作落实的能力,才能为新时代沈阳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

沈阳解放充分证明,严明的纪律要求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在实现沈阳解放、东北解放的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要求部队保证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尽管当时锦州的苹果红了,但行军的战士一个也没有摘。毛主席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进入沈阳前,军管会专门向参加接管工作的干部和战士强调入城纪律,通过严格党的纪律,使接管工作政令统一。军管会进入沈阳时东北已渐入冬季,接管工作人员即便露宿街头,也不惊扰百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严明的纪律,确保了各项工作政令统一、高效顺畅,在人民群众中塑造了党的良好形象。在新时代沈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征程上,更加需要全市党员干部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全面落实“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政治要求,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才能为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发展提供纪律保障。

来源:《沈阳日报》(2023年11月04日 第03版)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张膺浩 张一弛 主任记者 封葑 整理

 

 
地址:沈河区市府大路411号 沈阳职工之家 邮箱:syzghwz#163.com 沈阳市总工会服务热线:12351
营商环境投诉邮箱:syszghysts#163.com 营商问题投诉热线:024-22852927 监督电话:024-24142099 监督网上信箱:szjgjw#sina.com
版权所有:沈阳工会网 辽ICP备10201748号-3 技术支持: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