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5年“沈阳工匠”中最年轻的一员,1999年出生的慕金歧,对职业有着格外的坚定与执着。他坚守养老护理一线,主动提升专业能力,在照料老人的日常工作中,雕琢出属于新时代养老护理者的匠心。
工匠金句
用青春守护夕阳,以匠心温暖岁月。——慕金歧

指尖上的“精准守护”
对慕金歧而言,护理绝非简单的流程操作,而是一门基于观察与判断的“预防医学”。
那次堪称经典的“生死救援”,至今仍是团队教案。一次日常查房时,慕金歧发现80多岁的李奶奶说话状态异常。从老人嘴角细微的口水痕迹和慢了半拍的语调中,他当即预判老人可能存在脑梗风险。尽管老人坚称无碍,但他坚持联系医生、老人子女,协调车辆全程陪老人就医。最终,老人被确诊为轻微脑梗,正因救治及时,几乎未留下后遗症。“对老人来说,1分钟的延误都可能改变结果,护理的精准度就是他们的安全感。”慕金歧说。
这份精准,源于日复一日地打磨。初入行时,面对老人大小便失禁、粪便弄脏被褥等场景,他也曾手足无措。但他逼着自己每次都上前服务:“戴两层手套,边收拾边琢磨怎么让老人少遭罪。”从给失能老人翻身、喂饭,到为老人喂药,他总结出“先聊天再护理”的技巧,本质是构建信任关系的情感沟通。他说:“这不是分散注意力,而是让老人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主动配合。”
赛场内外的“技艺突围”
“第一次备战技能竞赛时,我一个人在学校实训楼里住了七天,晚上走廊黑得让人发怵。”2019年,处于毕业实习期的慕金歧,返回学校备战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与刻苦训练,他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三等奖。
参加工作后,他成了技能竞赛的“常客”。连续5年,他10余次征战市、省、国家级赛场,从沈阳市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到辽宁省选拔赛一等奖,再到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银牌,成为“辽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极致的付出。更难得的是,他把赛场所学带回工作中,将认知障碍老人互动训练方法教给团队,让竞赛成果真正惠及更多老人。
行业里的“传承创新”
真正的工匠,追求的从不是“独善其身”的卓越。成为护理主管后,慕金歧扛起“传帮带”的责任。他组织团队开展技能培训,把“观察老人细微变化”的经验分享给同事;针对刚入行年轻人怕脏怕累的畏难情绪,他鼓励大家:“克服了就是成长。”在他的带领下,不少年轻护理员成长为业务骨干,有的还在市级竞赛中获奖。
面对养老行业智能化趋势,慕金歧也积极探索。在比赛中接触到的智能床垫、离床报警器等设备,都成了他研究的“新课题”。“我们行业内有一句话,老人跌倒可能就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所以,哪怕能减少老人50%的跌倒风险,也值得尝试。”工作之余,他还努力提升自我。刚刚获得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本科文凭的他,又定下了新目标:“下一步计划考研,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照顾老人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心。”获评“沈阳工匠”时,慕金歧的话朴实却充满力量。这位“90后”工匠身上,既有年轻人的创新活力,又有老匠人般的坚守执着。“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份不变的初心,正是他作为“沈阳工匠”最动人的底色。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