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会要闻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沈阳的赓续传承

发布时间: 2025-10-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简称“三种精神”)作出重要论述,特别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强调这“三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沈阳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新中国劳动模范和工匠的摇篮,70多年来,“三种精神”赓续传承、历久弥新,逐步成为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精神内核,始终激励着全市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革命豪情、工作激情投身沈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沈阳以“长子”的赤诚之心和担当之责负重前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加快工业基地建设,推动共和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复生产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市(工)委、市政府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建设新沈阳,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努力生产支援前线,献交器材支援工厂”的号召下,数月内共有上万名职工捐献各种器材7.3万多件。1949年8月,沈阳第三机器厂车工赵国有创造了车削“塔轮”(机床部件)的新工具,首创140分钟(原纪录为300分钟)加工一个塔轮的新纪录,开启了创造新纪录运动。半年内,全市就有1.3万名职工参加运动,创造新纪录6000多项。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沈阳人民又肩负起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重任。在赵国有和沈阳第五机器厂“马恒昌小组”的先后倡议下,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沈阳广大职工纷纷参加劳动竞赛,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实际行动全力发展生产,以大量武器弹药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1949年10月,沈阳市召开了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大会表彰了赵国有、马恒昌等16名劳动模范。这批劳动模范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地方表彰的第一批劳动模范。

1950年9月,新中国首次表彰全国劳动模范,首批464位全国劳动模范中沈阳就有13位。1950年至1952年,沈阳市连续三年开展劳模表彰活动,全市涌现出航空工业战线技术尖兵马德有、反坦克火箭弹专家吕去病、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焦百顺、创造“五三工厂经验”的模范厂长高方启等一大批劳动模范。他们在沈阳市支援全国解放和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中、在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沈阳按照国家和东北、省、市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围绕以苏联援建“156项工程”中的7项为核心的项目,展开了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5年中建设项目近1500个,国家投资总额达16.1亿元。经过五年的建设和改造,到“一五”末期,沈阳已发展成为一个以机电工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这五年间,除全国大力支援和苏联专家帮助外,主要依靠沈阳工人阶级的劳动创造。全市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使命与担当投身建设,以饱满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参与先进生产者运动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徐连贵、陈玉言、董朗泉、张甲禄、莫文祥、赵奎元、王延隆等就是在沈阳大规模工业建设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的典型代表。沈阳农业战线也涌现出张振发、胡玉玺、龚畿道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劳动模范,他们以火热的激情和冲天的干劲,为沈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958年至1965年,这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一个历史时期。沈阳产业工人响应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工业生产中创造了300多个“新中国第一”。与此同时,沈阳继续在人力、财力、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援全国经济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和国装备部”。三年中,沈阳工业上缴国家利润呈逐年增长态势,总额为27.5亿元,超过同期国家对沈阳市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两倍以上。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广大干部、工人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全市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

1961年6月,吴家柱、林海丰、吴大有等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率先发起了厂际经验交流和群众性技术协作活动。同年10月,沈阳市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职工技术协作组织。职工技协作为沈阳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极大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运动的时代内涵。沈阳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开展群众生产工作,培养了宏大的崇尚技术的职工队伍,造就了一支又红又专的劳模队伍。“全国工业一面旗帜”王凤恩、“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大转子小组”组长陈富文、“巧理千家务的暖心人”李素文、“英雄列车长”张敏媛等劳模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感召下,沈阳以“共和国工业长子”的使命担当,按照国家部委、东北局和辽宁省的统一部署,支援国家三线建设工作渐次展开,大批企业的搬迁援建工作陆续进行,为三线建设出人才、出资金、出技术、出设备,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英雄主义精神,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重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医治动乱创伤的同时,沈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之中。1977年3月,沈阳市召开工业学大庆会议,表奖了金福长、杨洪吉等53名劳动模范、192名先进生产(工作)者。这次会议是“十年动乱”后沈阳市召开的第一次劳模表彰大会,劳模的社会贡献重新被认可,劳模的政治荣誉重新被肯定。1978年,在科学的春天里,李薰、安静娴、庄育智、张嗣瀛等18名沈阳科技工作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表彰。

这一时期的劳动模范和工匠们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国家建设中,通过技术革新和劳动竞赛等方式,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为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他们积极参与工业初创,在机床制造、航空维修、重型机械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沈阳乃至全国的工业发展,同时也为后续的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劳动模范不仅在沈阳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职工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中国城市经济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拉开。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作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沈阳大胆探索城市综合改革,在企业改革中推行租赁制、股份制、转让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性企业破产规章,实施了全国第一家企业破产试点,为破解城市改革难题和突破发展“瓶颈”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沈阳成为全国闻名的“改革窗口”城市。改革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拥护,全市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一大批在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的改革家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劳动者被推选进劳动模范队伍。张成哲、阎德义、史继文、沈延刚等工业战线劳动模范,赵希友、徐有泮等锐意企业改革的劳动模范,师昌绪、顾诵芬、闻邦椿、唐任远、陈洪铎、李锦韬、筱俊亭、花淑兰、李玉伟等科技文卫战线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还有改良东北水稻品种的杨胜东,带领全村人提前进入小康的王兴亚,被誉为商业战线“活雷锋”的王巧珍,首届全国烹饪冠军刘敬贤等劳动模范,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杰出贡献。

从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沈阳牢牢抓住国企改革这一中心,积极推进国有资产运营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从1994年开始,沈阳市“主人翁工程”活动连续开展了七年,逐年向纵深发展。“百万职工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选树岗位技能带头人”“双指标贡献杯竞赛”“创名牌产品技术攻关”等活动如火如荼,平均每年实现“主人翁工程”立项6万余项,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约12万件。在国企改革与脱困的攻坚阶段,各级劳模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张绍阳、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梁鸿义、下岗职工再就业典范王春霞等劳动模范的事迹激励着全市职工挺起腰杆、负重奋进;航空报国带头人唐乾三、挺起民族工业崛起脊梁的于廷伟等劳动模范用勤劳和智慧勇闯难关,促进了企业扭亏增盈;在科技领域,“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中国计算机软件产业化的先行者刘积仁等先进工作者,用创新和坚韧开拓了沈阳产业的崭新领域,作出了世人瞩目的贡献。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沈阳加快调整改造指明了前进方向。沈阳市召开“东北振兴,沈阳先行”誓师动员大会,吹响了打赢振兴老工业基地“辽沈战役”的进军号。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三大目标”,扎实推进做优发展空间、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域经济、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五大任务”,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加快沈阳全面振兴,归根结底要有一种以实干为荣、劳动为美的价值观,要靠一股子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冲劲。从2007年开始,沈阳市总工会在全市组织开展“百千万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和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主力军的劳动激情和创造活力空前释放。中共沈阳市委先后11次作出决定,号召全市人民向“五朵金花”、徐强、杨建华、潘作良、曹佰库、陈新海、田志永、方文墨、罗阳等劳动模范学习。在实现沈阳全面振兴的壮阔征程上,劳动模范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这一时期的劳动模范和工匠们紧跟时代步伐,具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他们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改造,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们助力沈阳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沈阳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作出了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后,沈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承担着重要使命。经济工作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在此进程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劳模和工匠,他们以卓越的劳动和精湛的技艺,为沈阳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沈阳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按照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方向,沈阳积极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中之重,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新的竞争优势,奋力夺取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新胜利。这一时期,不同产业对劳模与工匠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传统产业需要劳模与工匠引领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新兴产业则急需培养和挖掘具有创新思维和前沿技术能力的新型劳模与工匠。沈阳市总工会组织广泛开展振兴竞赛活动和“最美沈阳工人”推选活动,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示范岗创建活动,实施“百万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工程”、推动建立“盛京大工匠”评选制度,有效调动广大职工提升技能、建功振兴的积极性,全市涌现出姜妍、徐宝军、李志强、徐占海等26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姜妍成功主导设计我国第一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百万吨级乙烯“三机”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被誉为“国家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成为新时代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的杰出代表。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为沈阳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沈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市委先后多次作出决定,号召全市人民向劳动模范学习。2018年1月,沈阳市首批“盛京大工匠”颁奖典礼举行,方文墨等25名同志被授予“盛京大工匠”称号。这一时期,沈阳市又涌现出洪家光、曲道奎等29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作为一线工人,洪家光先后参与多种型号航空发动机工具装备的研制,成功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被赞为“一线工人完成了科学家的梦想”。广大产业工人在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下,奋发图强、苦干实干,为国家重大工程作出突出贡献,有力捍卫了国家安全。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沈阳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加快推动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着力推进十个方面攻坚突破,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全面振兴,当好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排头兵。2023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工匠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也饱含着对沈阳工人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的殷切期许。2025年2月25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9月1日设立为“沈阳工匠日”,这是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全市工匠队伍持续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在2025年,全市又有栗生锐、张腾蛟、王永庆、王超等15人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项钧清、孙志强、徐宝军等5人入选大国工匠。全市广大职工以高昂的主人翁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大力传承弘扬“三种精神”,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攻坚突破,在技术攻关最前沿奋勇登攀,为推动沈阳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这一时期的沈阳劳动模范和工匠们具备更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他们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投身于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他们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实现全面振兴,尤其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三种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主力军作用,助推沈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助力塑造沈阳英雄城市、推进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新风尚,汇聚起共谋发展、共促振兴的强大合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篇章。

来源:沈阳日报

 

 
地址:沈河区市府大路411号 沈阳职工之家 邮箱:syzghwz@163.com 沈阳市总工会服务热线:12351
营商环境投诉邮箱:syszghysts@163.com 营商问题投诉热线:024-22852927 监督电话:024-24142099 监督网上信箱:szjgjw@sina.com
版权所有:沈阳工会网 辽ICP备10201748号-3 技术支持: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