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双重驱动下,央企如何突破技能人才培养瓶颈,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人才生态?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九局)通过坚持“技能强企”战略锚定发展坐标,完善顶层制度设计、畅通晋升发展渠道构建制度引擎,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企业技术实力,在短短三年内,实现了技能人才占比显著提升,达到员工总量的30%,同时技师以上人才占比达到40%。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坚持“技能强企”战略
中铁九局打破“重施工轻技能”的行业传统思维,坚持“技能强企”战略,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中铁九局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建立“三型人才”培养体系,即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管理技能型。利用岗位需求矩阵,为盾构、测量、试验等12个关键工种定制“靶向培养”计划,近三年来,已引进479名青年技能人才,并通过“千寻计划”实施导师带徒136组,成功将35岁以下技能人才占比由28%提升至41%,显著缓解了人才断层难题。
中铁九局整合原有五项零散制度,构建“选育用留”全链条管理体系。出台《技能人才管理办法》,明确“每年每人不少于120学时”培训要求;修订《劳务派遣转录管理办法》,将技能考核权重提升至60%,近三年从优秀劳务工中转录技能人才127人;制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细则》,将“新八级工”与企业原有技能等级体系有效对接,特级技师达到28人;完善薪酬分配办法,优化了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薪酬分配办法。该制度组合有效推动了技能人才管理由“经验驱动”向“体系驱动”的转变。
加强培养保障机制
畅通晋升发展渠道
为提升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中铁九局自2009年开始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各子分公司每年提取工资总额的3‰纳入基金,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目前每年提取约200万元,主要用于技能大赛活动经费和津贴,高技能人才培训、奖励激励,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等。
依托中铁九局职业技能等级鉴认定工作站,持续深入推进新八级技能等级体系,实施技能人才“1259”培养工程,即:高职毕业生入职1年要参加中级工认定,达到中级工技能水平;入职2年达到高级工技能水平;入职5年达到技师技能水平;入职9年达到高级技师技能水平。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制度并纳入集体合同,对取得技能等级资格并在技能岗位上工作的人员,给予每个月300元—1200元不等的岗位津贴。建立“技能人才导师库”,签订导师带徒协议,制定培养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快速进行培养,缩短成长成熟周期。大力推行技术职称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打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互通“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公司具有“双证书”职工已达1000人。
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创新
以赛促建培育技术能手
中铁九局现有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各层级创新工作室51个,有17个创新工作室受到省市表彰奖励。罗超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行责任人培养制,建立了以领军人才为引领、科技骨干为支撑、青年后备为补充的人才梯队,共研发专利15项,并多次在省市大赛中获奖。在徐士彬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实训基地,为信号项目的立项、研发、成果转化提供软硬件支持,技能人才逐渐成长为新时代智慧型产业工人。
坚持把技能竞赛作为技能人才学习和练兵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累计举办、参与各类技能竞赛10余场。对获奖选手分别给予每月300元—1000元不等的津贴,发放期为1年。同时,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面给予破格,激励技能人才爱岗敬业、钻研技能、建功立业。近三年,累计获得4个省级金奖、1个省级银奖,2人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荣获全国青年技术能手,51人获省市“技术能手”“工匠”称号。
近年来,中铁九局分别与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大学等地方职业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政府部门、院校联办的职业技能竞赛纳入辽宁省二类大赛,还连续五年举办试验工、BIM等多工种赛事,打造工作品牌。
截至目前,中铁九局现有特级技师28人,高级技师244人,技师804人,高级工787人,中级工及以下245人,占一线工人的比例由2023年的60.4%提升到77.7%。中铁九局将为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提供动态演进的实践样本。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