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决策部署。沈阳市委、市政府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支撑,团结激励全市166万产业工人大军不懈奋斗、创新创造,以实际行动谱写沈阳全面振兴新突破的精彩华章。即日起,沈阳日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联合沈阳市总工会重磅推出“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之产改工作优秀案例”专栏,聚焦沈阳企业中的“产改先锋”。
在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中,沈鼓集团锚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锻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的“双一流”战略目标,以国家工业安全战略护盾为使命,深耕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领域,创新构建企业发展与产业工人价值创造双向融通的良性生态,为“智造报国”注入强劲动能,成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标杆典范。2020年沈鼓集团成为沈阳市产改试点单位,2023年沈鼓集团被省总工会誉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标杆型企业”。

打造“名师带徒+劳动竞赛”平台
让产业工人“学”出来
创新“名师带徒”与“劳动竞赛”双轮驱动模式。沈鼓集团发挥劳模、工匠、技术能手、业务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优秀人才凭借技术优势,通过对企业和班组的产业工人言传身教,带队参赛等方式,培养徒弟500余人,其中100余人次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
瞄准制约企业经营研发、降耗、销售、售后四大主线开展劳动竞赛,年均开展集团级劳动竞赛110余项,4500余人次参与,产业工人参与度达90%以上。
沈鼓集团还打造“平台搭建”与“技能培训”双线协同格局。打造独具沈鼓特色的工匠学院和卓越创新工作室。构建起“产教融合、研用协同”的人才培育与技术创新平台。工匠学院打造“理论+实训+实战”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卓越创新工作室聚焦解决高端装备“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开展技术攻关。双平台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持续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与技术根基。
发挥技协与劳模创新工作室作用,沈鼓集团与大连船舶重工、中科院金属所等单位携手共建,工会使用专项资金90万元引进深度融合焊机先进设备,提高管路焊接效率5倍以上。沈鼓集团还强化职工技能培训,建成10个集团级以上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订单式”专项培训,每个生产单位逐一落实,年均7个工种以上600余人参加培训,技能等级提升率达65%。
开通“逐级晋升+横向转换”通道
让产业工人“好”起来
打破传统壁垒,沈鼓集团构建“以岗定薪、按绩取酬”的薪酬体系,搭建“5类7层3专16级”职业发展通道,4500余名产业工人完成等级评定。同时,打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界限,产业工人既可逐级晋升又可横向转换,实现从“蓝领”到“工匠”再到“创新引领者”的多元跨越,产业工人成长“生态链”不断加长,沈鼓集团已有12名技术工人获得技术职称,让产业工人“有为”更“有位”。
构筑起多元立体的薪酬“激励网”。沈鼓集团薪酬体系改革以组织、个人双轮驱动。基于子公司战略定位、发展阶段等划分功能,定制管控模式与总额机制,激发经营活力。同时构建一体化职级体系,重构人才战略,重塑薪酬奖金,平衡内外公平竞争,实现价值共赢。
构建“权益保障+人文关怀”体系
让产业工人“留”下来
2025年,沈鼓集团再次创新帮扶思路,为5000余名产业工人投保省在职职工综合互助险,让帮扶保障实现最大值。同时,建立职工征求意见管理机制,每季度召开董事长、总经理征求意见见面会,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关怀。两年来,收集满意度调查问卷1.3万份,答卷率95%,解决诉求200余项,产业工人满意度达97.28%。
打造“阵地建设”与“人文传承”暖心工程。沈鼓集团打造基层职工之家活动室20余处,母爱小屋2处、心理调节室6处、职工健身室17处、职工浴池13处,惠及产业工人5000余人。开设大型开放式职工书屋,藏书6500余册。2024年全新建设1000平方米新时代职工之家,集健身、学习、休闲于一体,年均开展10余项文体活动,3000余人次参与。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沈鼓集团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近年来,沈鼓集团相继完成了全球最大的180万吨乙烯“三机”、国和一号三代核电主泵等多项世界级重大装备研制,企业技能等级提升率、薪资水平、满意度均居行业前列。未来,沈鼓集团将继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入打造“友好型企业”标杆,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产业工人。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