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的绕线工人。在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沈变公司”)的绕线车间里,他坚守岗位近30年,从技术骨干到班组长,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沈变公司”紧密相连。他叫张军,用一颗匠心扎根绕线岗位,以终身学习的姿态追赶时代,在变压器线圈的方寸之间,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
工匠金句
胆大心细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张军

不忘初心
“厂二代”成“主绕手”
出生在沈变公司家属区的张军是个名副其实的“厂二代”,父母和姐姐都是厂里员工。他的童年是在小平房胡同里的欢声笑语中度过的——夏夜纳凉的大人们聊着厂里的趣事,孩子们在胡同里疯跑,工厂的轰鸣声是最熟悉的背景音。
90年代末,张军如愿穿上工装,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刚上班时就一个念头,好好学技术,别让师傅们看不上,更别给父母丢脸。”这份朴素的初心,成了他扎根岗位的“定盘星”。他每天追着师傅问技术、盯流程,把操作细节记在本子上,更刻在心里。
张军虚心好学的劲头,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也让师傅们愿意倾囊相授。短短几年,他就熟练掌握了立绕、卧绕等全套辅助技能,在十多名同期入职的员工中,第二个成长为能独立操作的“主绕手”,“那一刻觉得,所有的汗水都值了。”
坚守匠心
既要“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
这些年来,身边不少同事因企业转型选择离开,但张军始终选择坚守。“我总觉得,只有在这片厂房里,我的手艺才有价值,我的人生才踏实。”张军说。
但坚守不等于墨守成规。在绕线岗位干得越久,他越能发现线圈生产效率低、产品精度有提升空间等生产中的难点问题。“光埋头干不行,得抬头看路。”恰逢沈变公司与国际企业合作,他两次主动申请去学习,把先进的绕线工艺、管理理念记满了厚厚的笔记本。“国外的设备精度高,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益生产’的思路。”回来后,他带着班组一点点改流程、调参数,把学到的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近30年里,张军琢磨出的“绕线小窍门”不胜枚举:改进绕线张力控制方法,让线圈紧实度提升10%;设计简易工装辅助定位,把单台产品生产时间缩短2小时……这些从实践中“长”出来的创新,成了车间降本增效的“秘密武器”。
如今,年近50岁的张军依然保持着“学生心态”。“企业要发展,光靠埋头苦干还不够,得靠创新领跑。我琢磨的是怎么用高效的技术,在减轻大家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生产质量,解决生产瓶颈。”张军说。
传承匠心
从“技术骨干”到“领头雁”
“上一天班,就要对得起这一天的工资。”这是张军常挂在嘴边的话。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位产业工人最实在的担当。
2010年,张军成为绕线班组组长。身份变了,但他对技术的较真、对学习的执着丝毫未减。最让他难忘的是±1100千伏特高压变压器线圈的生产任务。“外方专家一进车间就摇头,说现场洁净度不达标,不允许开工,连之前做好的半成品都要返工。”回忆起当时的困境,他至今记忆犹新。20多天里,他带着班组全员清理卫生、整改场地,从地面油污到设备缝隙,一点点抠细节。“那时候真有点撑不住,甚至想过放弃。”但家人的鼓励、领导的信任、同事们“不认输”的眼神,让他重新振作。“我们一个角落一个角落地突破,终于达到了专家的要求。”之后的日子里,班组全员拧成一股绳,加班加点赶进度,不仅把损失降到最低,更用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外方专家的称赞。
如今,作为基层管理者,他的目标更清晰,“服务好班组每个人,让大家都能发挥最大能力;带好团队,让每个人都不掉队。”他把自己的技术窍门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员工,带着大家一起学新设备、新工艺。“现在的年轻人学得快,我得跟他们一起学,不然就要被淘汰了。”张军笑着对记者说。
从家属区的孩童到绕线岗位的“老兵”,张军的30年,是沈变公司发展的缩影,更是一代产业工人的成长样本。他用坚守诠释匠心,用学习拥抱变化,在变压器线圈的绕制中,绕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也绕出了企业发展的坚实根基。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