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飞机划过天际,那巨大的轰鸣声便是我童年时听到的最动人的声音。”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赵明星,是中航工业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沈飞民机”)的飞机装配技能专家。每每谈起自己的航空梦,他总会想起新疆昌吉州奇台县的那片蓝天,那巨大的钢铁“飞鸟”,以及在小小少年心中种下的自由翱翔的种子。
从看飞机到造飞机
赵明星笑说,正是这份对天空的好奇,让他在了解到飞机制造是国家高端制造业的“明珠”后,坚定了投身其中的信念。祖辈“学扎实手艺,成一番事业”的教诲,更让他将“成为优秀飞机工程师”的梦想,与“为国家航空事业添砖加瓦”的责任紧紧相连。

2003年,他考入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对机械原理、材料力学等抽象理论,以及复杂模具设备的操作难题,他一头扎进图书馆,结合案例啃透每一个公式;在实训车间,他虚心向老师和学长请教,握着工具反复练习,直到汗水浸透工装,终于练就了“手上有准头、心中有尺度”的扎实功底。
从小学徒到大师傅
2007年赵明星来到沈飞民机,便一头扎进了飞机装配车间。他深知,飞机装配的精度是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量的,丝毫偏差都可能影响飞行安全。“每个装配的角度、每处对接的缝隙,都需要像雕琢艺术品一样较真儿。”

为了提升专业技能,他抓住公司提供的每一次学习机会。在技能大赛中与高手过招,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前沿装配技术……凭借这股韧劲,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复杂构件的精准装配技巧,更成长为团队里的“技术大拿”、真正的大师傅。他带领中机身总装交付团队高效攻坚,确保关键部件按时保质交付,荣获公司“优秀团队”称号,个人也因精湛技术和突出贡献,被公司评为劳动模范。
“装配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用技术为安全兜底。”赵明星的坚守,恰似沈飞民机“追求世界一流质量”理念的生动写照。他负责的装配环节,多年来保持零差错记录,成为飞机整体质量的“坚实屏障”。
让“小窍门”成为发明专利
在赵明星看来,工匠精神不仅是“守”,更是“创”。航空制造技术日新月异,唯有在实践中创新,才能让老手艺跟上新步伐。

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赵明星积累了很多小窍门和小经验。他将多个小窍门进行整合创新,相继获得4项国家专利授权,包括发明专利《一种活塞式紧固件涂漆工具》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中机身桶段对接电动工装的实施方案》应用于中机身对接装配系统,该方案使得中机身桶段对接更加精准,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创新不是凭空想,而是泡在车间里‘磨’出来的。”赵明星认真地说。
让“独家窍门”成为年轻人的经验
一个人的手艺再精,也撑不起一个产业;一群人的精进,才能托举中国航空产业“飞”得更高。
作为工会的一员,赵明星还通过工会平台和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厂内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班”,提升团队整体技能水平。他将自己的“独家窍门”和创新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我始终相信,只要年轻一代能够传承和发扬奋斗精神,我国的航空制造业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赵明星说。

谈及未来赵明星坦言,看到自己参与制造的飞机冲上云霄,那种成就感是任何荣誉都比不了的。这位从天山脚下走出的航空工匠,正用坚守与创新,在飞机装配的方寸之间,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答卷——以匠心守初心,用技能强国梦。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