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金句
超越自我,敢为人先。——刘东

“少年时想让中国飞机飞得更高,今天想让中国制造业飞得更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所”)专业领域副总师刘东的航空梦始于小学时代,2000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的他,就进入沈阳所工作。从儿时一根皮筋飞不起来的胶合板小飞机,到今天把沈阳制造的地面保障设备送上航母甲板,20年来刘东用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匠心诠释了什么是航空报国的工匠精神。
少年凌云志 航空报国心
刘东的航空梦,始于小学时代。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仓库里那排桐木做的弹射模型,虽然被一句“教具金贵,别碰”打发,却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他翻箱倒柜找来胶合板,凭记忆花了几天时间做成“飞机”,尽管只能蹦跶一两米,却奠定了他一生的方向。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不顾班主任劝说毅然写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份坚定的选择,让他最终走进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圆了儿时梦想。
2015年沈阳所提出“转型跨越”战略,在转型跨越的过程中,刘东带领团队有幸参与了沈阳所自主创新新型战机的全过程,在保障系统设计、仿真系统开发、飞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研发、智能化保障技术研究等“无人区”凿出路来。刘东还主动请缨组建作战适用性实验室和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专业室,10年下来,专业室队伍持续扩展、人员能力显著提高,技术从“落后五年”变成“并驾齐驱”,他也两次被评为沈阳所劳动模范、集团公司维修保障领域首席专家。

撕掉“仿制”标签 让天空的主角写上“沈阳研制”
“一定要参与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撕掉‘仿制’的标签,让天空的主角写上‘中国研制,尤其是沈阳研制’。”刘东告诉记者,以往军机保障仿真系统都依赖国外进口,不仅费用昂贵还不太适用。2006年沈阳所提出“数字仿真”战略,刘东接下了负责国内保障仿真系统研发的任务。
“除了有一些国外保障仿真软件的使用经验,那会儿连仿真技术的一些概念都摸不清。”虽然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刘东还是把研发目标瞄准了当时最新最先进的技术架构,“当时HLA(高级体系架构)仿真技术刚刚引入国内,我们连门都没摸到,那些规范跟天书一样,一行行全是英文。”那时白天刘东与同事开会研讨仿真业务需求,晚上他就在办公室自学英文的技术规范,和技术合作单位一条条用例地抠,研发了三年多,终于开发出了国内最先进的军机保障仿真系统。“当舰载机的保障场景真实展现在用户面前,我知道这道坎总算是迈过去了。”刘东说。
盯现场、盯跨界、盯对话 创新让自己学无止境
“飞机越造越快,节奏越来越紧,持续学习是对科研工作者的必然要求。”刘东深知在数字化仿真、先进测试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就会被淘汰。谈到创新之道,刘东总结为“三盯”:盯现场、盯跨界、盯对话。“每次跟飞,我都观察机务如何干活,细心交流装备使用心得,把他们的牢骚一字不落记下来。久而久之这些‘小痛点’汇成了一个新的更加完善的使用场景,从场景出发就可以派生出很多创新点。”在研究军机智能化保障系统时,刘东走访了汽车工厂、新松机器人等企业,跨界取经,最终将未来智能化保障发展目标确认为应用人形机器人。同时,刘东以作战适用性实验室为工作平台,发扬技术民主,围绕智能化保障展开技术研讨,集思广益,碰撞出新的灵感。
刘东和团队研发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软件填补了沈阳所飞机机载增强故障诊断系统的空白。“过去飞机必须交付部队后才能拿到第一版参数判读软件,科研人员要拖着设备跟飞、人工比对,既耗人又耗时。”刘东团队首创“试飞-算法双螺旋”开发模式:白天试飞,夜里迭代模型,第二天一早新版软件就上车。过去试飞现场需要大量专业人员人工判读数据,现在跟飞团队规模大幅缩减。“我们把‘跟飞’变成了‘跟数据’,跑道旁的值班室清静多了!”刘东介绍称,这套“首飞即交付”的流程已成为工作标准,复制到后续多个飞机型号。

时刻为他人着想 为航天事业奋斗激情永不落地
在科研创新的路上,对刘东来说,加班至深夜是“家常便饭”。但只要看见研究所路旁矗立的昂首向天的战斗机,刘东就想起当年那块坠落的木板,“它时刻提醒我,梦想如果飞不起来,不是因为太重,而是因为推力不够。”谈到工匠精神,刘东的理解是“为他人着想”,“我们开发的每一行代码、每一次试验,都连着飞机和飞行员的安全。所谓‘成功’不是奖杯,而是让前线的人少流一滴汗、多一分胜算。”
在刘东看来,沈阳以前是“共和国装备部”,现在得升级成“共和国创新部”。“我们有责任把沈阳本地的工业优势,转化为装备性能优势,让这座老工业基地的炉火重新旺起来,通过我们的工作,为祖国贡献沈阳力量。只要祖国的天空还需要新的航迹,我的激情就不会落地!”

来源:指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