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产业工会动态
 

匠星图谱|匠心在焊花中闪耀——记2025年沈阳工匠、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结构车间焊工张海蛟

发布时间: 2025-09-11

工匠金句

焊缝是有温度的,你对它下多少功夫,它就给你多少“回响”。——张海蛟


在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结构车间,46岁的张海蛟正专注地操控着焊接机器人,弧光在他护目镜前跳跃,将风筒焊缝勾勒得如工艺品般平整。这位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让匠心在焊花中闪耀。

哥哥领他踏进焊工的大门

2010年夏天,张海蛟蹲在工地宿舍门口擦汗,工装裤上沾着水泥渍。哥哥张腾蛟递来一瓶汽水,看着弟弟晒得黝黑的脸说:“你都打了10年零工了,别搬砖了,今后跟我学电焊吧。”张腾蛟比张海蛟大2岁,是沈鼓集团焊接车间的技术大拿、全国劳动模范。没想到,张腾蛟随口的一句话,竟为弟弟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张海蛟开启了白天在工地扛钢筋,晚上跟着哥哥学电焊的生活。当焊枪第一次在他手中颤抖时,他满心忐忑。“焊缝不会骗人,你流多少汗,它就有多结实。”哥哥张腾蛟开导说。从握焊枪姿势到电流调节,张腾蛟手把手教弟弟。当张海蛟第一次在试板上焊出整齐的焊缝时,哥哥笑着递来一副新护目镜:“有点模样了。”

2011年,沈阳市职工技能大赛现场,32岁的张海蛟攥着焊枪,手心全是汗,紧张得不行。他想起哥哥说过的话:“你焊的不是铁,是工业的筋骨。”这句话让他定住心神,最终获得第9名,并帮他叩开了沈鼓集团的大门。入职那天,同事们听说他是“张腾蛟的徒弟”,都笑着说“起点真高!”

平整的焊缝是汗水浇灌出的花朵

在结构车间,杨建华、李喜涛等劳模的事迹像灯塔,照亮了张海蛟的成长路。他白天跟着师傅们钻压缩机机壳焊变形缝,晚上在实训台练手工电弧焊,焊帽里的汗水滴在面罩上,晕开一片水痕。三个月后,当他能同时驾驭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四种焊法时,师傅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小子,是块拿焊枪的料。”

2014年,十万空分压缩机机壳焊接变形难题摆在面前。张海蛟蹲在焊件旁琢磨三天,提出“反变形组对法”。带着团队用角钢做胎具,他硬是把焊接变形量从3毫米压到0.5毫米。十万空分压缩机的成功下线,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也让张海蛟成了车间里的名人。

如今,经张海蛟调试的机器人焊出的风筒,焊缝表面平整度达到0.2毫米误差。

没有永远的师父 只有永远的学习

2023年,车间引进风筒自动化焊接机器人,第一批去厂家学习的是企业里新入职的“00后”。“新人学成归来,我就跟着他们一起学。”张海蛟说。有人调侃:“张师傅要给年轻人当徒弟啦。”对此,张海蛟不以为意,“焊接机器人是未来,我得跟上趟儿。焊接没有永远的师父,需要一直学习。”那些跟着“00后”徒弟学代码的夜晚,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电弧电压、焊接速度的参数笔记。

张海蛟带徒有个规矩:“先练蹲功,再练焊功。”他要求徒弟们每次训练前先在焊件前蹲半小时,观察坡口角度、预判熔池走向……如今,他的徒弟中,有3人已是高级技师。每次带徒弟进车间,他都会指着墙上的劳模照片说:“焊接这行,手艺是根,匠心是魂。”

十几年来,张海蛟常到哥哥家吃饭。饭桌上,哥俩的话题依旧离不开焊接:“最近机器人焊不锈钢管路,我在试无间隙组对法……”“水浴法修复精加工件,记得控制水温……”当年的打工仔在哥哥的鼓励下,在焊花闪耀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工匠之路。

从力工到高级技师,从手工焊到机器人编程,张海蛟的14年焊接生涯,是千万产业工人扎根一线、精益求精的缩影。他常说:“焊缝是有温度的,你对它下多少功夫,它就给你多少‘回响’。”当弧光再次在车间亮起,那跳动的焊花里,映照的不仅是金属的光泽,更是一个工匠永不熄灭的奋斗之光。

来源:指尖新闻

 

 
地址:沈河区市府大路411号 沈阳职工之家 邮箱:syzghwz@163.com 沈阳市总工会服务热线:12351
营商环境投诉邮箱:syszghysts@163.com 营商问题投诉热线:024-22852927 监督电话:024-24142099 监督网上信箱:szjgjw@sina.com
版权所有:沈阳工会网 辽ICP备10201748号-3 技术支持: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