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金句
能力可以有限,态度必须上限。凡事倾力而为,成功一定就在不远处。 ——李晓丹

在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沈阳三生)洁净车间的细胞培养室,三名女技术员同步进行细胞培养无菌操作,动作整齐划一,全程默契无言,每个步骤都严丝合缝……新入职的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姜迎雪见状,不禁惊叹:“不敢相信!”“怎么可能?”
团队负责人李晓丹微笑着解释说:“她们都是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的,经过三个月的专业培训,你也能做到。”
看着初出茅庐的小学妹,李晓丹仿佛看到了17年前的自己。2008年,李晓丹从沈阳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顺利进入沈阳三生。“第一次来企业,老董事长的创业故事深深触动了我。那一刻,我立志成为一名制药人。”时光荏苒,伴随企业的蓬勃发展,李晓丹在无菌培养室已经坚守十余年,将在沈阳诞生的小细胞,“培养”到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大舞台。
“细胞是我们的孩子”
从技术员到工程师,再到高级工程师、资深工程师,李晓丹每一步都走得沉稳坚定。
作为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她负责关键上游生产工艺及技术的持续改进。“工艺中的每一处细微革新,都可能带来产品质量与效率的飞跃。”李晓丹介绍,她组织完成了细胞稳定性研究、重组胰蛋白酶应用等多项对标国际先进工艺的改进研究。其中,细胞培养过程中无菌连接技术的应用,为细胞连续灌流培养全生命周期的无菌状态筑牢了防线;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细胞发酵系统应用于细胞培养,实现培养规模扩大4倍,突破产能限制,助力该产品在2024年创造单品种50亿元产值的佳绩,极大提升了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与行业话语权。
尽管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但细胞培养前端仍依赖人工操作。李晓丹笑着告诉记者:“领导常说,细胞是我们的孩子。在我心里,我养细胞可比养孩子早多了!”

为细胞培养更多“高手妈”
“从‘干扰素’降价,到国家一类新药‘特比澳’上市,再到如今前沿生物药的开发……我们三生人始终践行着‘让创新生物药触手可及’的使命,这也是我作为制药人的职业理想。”李晓丹常感慨自己很幸运,企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个人成长,甚至按下了加速键。
沈阳三生的明星产品“特比澳”和“益比澳”均为无菌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直接关系到药品品质。李晓丹带领团队梳理整个培养流程,将其拆解为标准化的无菌操作模块,为在岗员工开展标准化操作培训,快速实现人员操作细节一致,实现药品品质高度稳定。
随着公司和生物制药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能力需求逐年攀升。为建设细胞培养阶梯性人才队伍,培养更多优秀的细胞“守护者”“高手妈”。李晓丹介绍:“我们建立了全新的人员培训思路,以标准化操作模块为单位进行培训,再组合串联,将无菌人员操作培养周期从半年缩短至3个月,为无菌操作人员岗位输送提供了保障。”
沈阳三生生产运行部总监刘涛称赞道:“每年有年轻人入职,我都会跟他们说,李晓丹就是你们身边的标杆。”

突破企业发展“瓶颈”
沈阳三生是国内最早从事生物药研发和生产的药企之一,拥有10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种上市产品,目前已在沈阳、上海以及意大利科莫等城市设有八大生产基地。
李晓丹所在的沈阳三生,曾获得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省长质量奖金奖等殊荣,她曾在生产运行部牵头的“物料国产化”项目中担任技术负责人,致力于解决进口物料“卡脖子”的困境。在保证药品质量和满足法规要求的多重挑战下,沈阳三生建立国产化物料变更标准,困难重重。秉持“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李晓丹带领团队梳理企业现有物料供应商资料,研究物料质量属性,建立合理的物料选取标准……从开展风险评估和小规模试验,到开展工艺验证、收集数据形成报告……截至目前,他们已完成多个受进口物料“卡脖子”影响的物料替代研究,其中数个生产关键物料已应用于生产实践,全年节省成本百万元以上,打破了国外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推动国产生物制药产业链形成自主循环的良性生态。
李晓丹的微信头像,是一个头戴写着“血小板”字样帽子的卡通女孩,她说:“我是培养细胞的,我们企业的拳头产品是促进血小板生成的,我们无数个‘血小板’一起努力,就会促进生命的健康运转!”
来源:指尖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