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奎元是技术革新的闯将。沈阳解放时,赵奎元已48岁,在党组织的教育下,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工厂的恢复、建设和发展的事业中。“生产上有关键没有?”是赵奎元与工友们交谈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53年,工厂推行产品制式化,主要产品原材料黄铜板质量低、产量低,严重影响冲压车间新产品试制定型。他和技术人员及其他工人师傅一起攻关,试制成功一台碾片机。用这台机器生产黄铜板,不仅质量大幅度提高,产量更是提高9.5倍,满足了新产品试制定型的需要。
赵奎元是公而忘私的典范。1957年党中央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民养军”的方针,号召军工企业学会两套本领,为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做出贡献。七二四厂接受了试制大型氮肥设备——2,400马力氮氢气空气压缩机的任务。这是一项大型的、填补国家空白的艰巨任务。赵奎元当时患高血压病,车间领导强令他休息养病。他听到工厂开始试制2400马力氮氢气压缩机这个消息,便三番五次找到领导要求上班。车间领导没办法,把“矛盾”转交给医院。他又多次到医院恳求医生,最后医生勉强批准他半休,即每天只允许上半天班。2400马力氮氢气压缩机试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主机(机身、缸套) 20多米长、10吨重的大部件如何加工?如果向国外定购设备需250万元外汇,要等待两年后才能到手。厂领导紧紧依靠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群策群力,终于创造出“蚂蚁啃骨头”的经验,仅用3个月时间自制小机床7种13台。就用这些小设备大摆“蚂蚁阵”把机身、缸套等大难件一个个“啃”了出来,揭开了我国机械加工史上新的一页,轰动了全国。
2400马力氮氢气压缩机研制中面临的难题很多,赵奎元抢到手的任务是从未见过的挂乌金瓦。在没有资料和设备的情况下,他先带着几个老师傅四处请教,到外厂学习经验,之后便一头扎进车间,夜以继日地搞攻关。有同志提醒他注意休息时,他顺嘴就说:“我最了解我的病,干活比吃药都灵。这点我还能负得了责任。”后来,他干脆在车间办公室里放张床,吃住都不离开车间。经过多次失败之后,终于在第25天设计出浇注方案。试制中,他又拜师访友,创造性地用“半硬砂模”代替铝模铸造,结果既耐温又消除了砂眼,加快了氮肥设备的研制进度。接着,他还改进有关工艺设计,用酒精、汽油、吹风代替原来复杂的洗涤设备,为工厂节约大量资金。同时,他针对铸造工艺多年采用的既笨重又浪费人力的多人单包陈规,提出单人单包、单车双包的建议,被采纳后提高生产效率6倍多。赵奎元带领的攻关小组,提前完成挂乌金瓦的任务,有力地配合了我国第一台氮氢气压缩机制造任务的完成。
赵奎元还是搞好“传帮带”的楷模。赵奎元的脑子里没有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工人那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落后观念。他技术精湛,肯钻研不保守,不仅自己工作出色,还乐于“传帮带”,带动工友们共同进步,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和技术窍门传授给青年工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赵奎元的业绩使他自1950年起12次当选沈阳市劳动模范,1956年、1959年两次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
赵奎元永远记得随厂里带着试制成功的氮氢气压缩机模型进京报捷的情形。那天,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仔细看完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生产出的压缩机的模型后,周总理问:“来老工人没有?”赵奎元上前说:“我是老工人!”接着特地和他握了手。赵奎元看到党和国家这样关心老工人,激动得几乎落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