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机床厂青年工人董朗泉虽只有小学六年文化,但在当时也算是厂里的高材生了。他聪明上进,勤奋好学,经过三次脱产学习,文化水平、工作能力和生产经验有了显著提高,技术等级达到了八级。
1953年3月,他被提拔为新中国第一批工人出身的技术员。他最了解工人生产操作上的问题,也能够根据每个工人的实际水平,随时给予适当的技术帮助,被工人亲切地称为“董师傅”。新产品、新设备对工人的技能要求很高,为了适应生产需要,工厂决定成立先进经验推广组,由集中全厂技术员给工人上技术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曾用20小时就在37名车工中教会30人掌握科列索夫、乌纳诺夫、高速挑扣等先进切削方法。他还用六个午休时间教会六名车工使用六角车床。经他培养的技术骨干就有72人,解决了车间改建后技术力量缺乏的困难,推动了工厂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产值达到了三年翻一番。
董朗泉还主动地帮助工人学习苏联以精刨代替刮研的经验,在给外厂协助加工6000*1500大平台时,用12小时精刨代替了1224小时刮研,在保证质量基础上提高效率101倍,被誉为“神刀手”。1A62车床是机床一厂1955年正式投产的主导产品,床身刮研成为关键,运用这一经验后,每台床身只用40小时刮研(原来需要400小时左右),解决了当时必须增加40名钳工又无处调人的困难,突破了生产的薄弱环节。
1956年,董朗泉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与其他进京受奖劳模不同的是,这次他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代表沈阳第一机床厂在全国先进生产者面前做现场表演。在千百双眼睛的注视下,他熟练地操作车床,圆满完成了现场表演准备的项目,给沈阳工人增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