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当时只有16岁的张敏媛考入沈阳北站当上了一名广播员,后来又在售票员的岗位上创造了“万张售票”无差错的记录,由于业绩突出,当选为沈阳北站团总支书记。1958年,23岁的张敏媛被派往刚刚组建的12次列车“三八”包乘组,担任第一任列车长。
1959年7月21日晚,由沈阳到北京的12次列车迎着小雨,像平时一样缓缓驶出了站台。此时,没人能预料到这场雨将带来一场灾难。当列车穿过锦州到达兴城之时,空中的雨点骤然变大,已经看不到常见的“点线”之形,完全变成了“瓢泼”之状。暴风骤雨突然袭来,发疯似地冲撞着大地,冲击着奔驰的12次列车。机车刚刚跨上石河桥的路基,当地一位工务长挥着红旗,大喊“停车”。原来前方铁路路基已被洪水掏空,无法继续前行。当列车停下飞转的车轮,前四节车厢已经上了石河桥。
大雨继续下着,河水还在猛涨,桥下洪峰翻滚,天空漆黑如墨。列车前行有危险,停在桥面上更危险!怎么办?紧急之中,列车长张敏媛果断决定“后退”。这在当时是一个危险的举动,因为所有的列车行驶必须听从调度命令,此时倒车会发生与后发同方向列车相撞的危险。危急之中,张敏媛带领着乘警长、运转车长和司机长纷纷跑向桥头,用护路部队的电话向锦州方面请示调度命令。在得到“后退”的指令后,12次列车迅速由石河桥倒退行驶,一直后退到前卫车站。在整列车体刚刚退出石河桥面之际,一股洪峰到达,将石河桥梁全部冲垮。车上旅客纷纷拍胸后怕:“这要不是12次列车的果断决定,现在我们必将跟桥梁一起被洪水冲走。”
列车退至前卫车站之际,张敏媛车长立即与车站的单站长取得联系,在询问最新调度命令时,才知道通讯线路已被洪水摧毁,他们现已与上级完全中断联系。正在这时,三声枪响,山洪暴发、水库决口了,只见从西北方向涌来一片白茫茫的水墙。洪峰的水浪有几层楼高,倾泻而下,瞬间将地面的房屋推倒荡平。大树被连根拔起后卷入水流,就像水面上漂浮着一颗葱。车站附近原有一片较大的粮食仓库,眨眼工夫已被洪水夷为平地。
洪水向12次列车扑来,其势汹涌,淹没了车轮,扑打着车门和车厢。列车急速启动并退出前卫车站,向身后的高坡地带驶去。洪水追赶着列车,两者像比赛一样较量着速度。列车在后退的路基两边,有许多刚从洪水中逃出来的灾民,正拼命地向高处跑。张敏媛连忙让乘务员将车厢门、窗户全部打开,大家一起抢救逃出来的人:大雨中,车下人往上推,车上人往里拽,只求在有限时间能多救出一人。列车在后退行驶过程中,连续三次停车,从洪水中抢救出350余名受灾的村民。
最后,列车被迫停滞在一座山岗之上,而周围已是一片汪洋。张敏媛立即广播救人,解放军、工人、学生、乘务员……大家纷纷下水,捞上了9位淹在水中的村民。其中一位老大爷被救上车时,已是奄奄一息,身上的衣物也全部被洪水冲走了。张敏媛回忆:“车上都是女乘务员,老人上来时是一丝不挂的,却没有人后退。当时我们的眼里只有生命,只为救人。”
雨停后,除了安抚旅客,近千人的吃饭与饮水也成了难题。当时的列车组并不提供餐饮,只有列车机组人员自带的食物,尽管他们纷纷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给急需的老人儿童,但也是杯水车薪啊。作为车上的“主心骨”,张敏媛并未显出一丝慌乱,马上召集车上党支部成员召开党小组会,决定把旅客中的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组织起来,召开旅客代表会议,重点照顾好老人、妇女和儿童……同时组织人员想办法打捞粮食、借村民的锅灶烙饼、到七八里地外挑水回来烧……在她的调度下,众人齐心协力,在平稳中等来了救援。
7月25日8时30分,与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顽强拼搏、奋战了3昼夜的12次列车平安驶回沈阳。全列车612名旅客、30名乘务人员以及从洪水中救出的350余名灾民全部安然无恙。
12次列车的英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亲自签发嘉奖令,将新中国诞生后铁路系统首项最高荣誉“红旗列车”授给了12次列车。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12次特别快车》轰动了全国,有3亿多群众观看了此片。乘务员的英雄事迹和高尚精神传遍大江南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12次列车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列车。
如今,56年过去,12次列车终点站已经从北京延伸到了广州,经过全国铁路的6次大提速,车速也比当年快了一倍。12次列车列车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 “一心想着旅客,一切为了旅客”的精神没有丢。每当有新职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都会组织新职工参观T11/12次列车陈列室,邀请第一任列车长张敏媛讲述当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