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留言:
第一次去,很惊喜
第一次去,很惊喜
我要留言 站内搜索:
劳动丰碑   当前位置: 首页>沈阳劳模网>劳动丰碑>自力更生>张明云
张明云
张明云,1934年出生,辽宁省营口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工程师、工会生产部副部长兼技术协作办公室主任。他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先进经验,熟练掌握了120余种加工件和480多道工序的加工技术,被誉为“刀具革新标兵”。他和同志们连续奋战27个月,为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做出了贡献。1958年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更多>>    

1955年,张明云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国家重点建设,被调到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工作。在任职期间,张明云为适应航空工业科研、生产的需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相关技术,把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他先后参加了5个机种的发动机齿轮传动杆、联轴器、附件机匣、滑油泵、高空点火器、离合器和部分工夹量具等试制和批量生产工作。张明云在当车工时总结出“心在活上,眼在刀上,手在摇把上”的一套操作经验,使他在工作中质量一贯优等,月月超额完成任务。

    张明云还积极参与工会组织的技术协作工作,共实现大小技术革新144项,其中较大项目有14项。例如:放气带顶杆拉环内螺纹精细加工工艺的改进——该零件内螺纹加工要求零件内螺纹对端面偏差不大于0.03毫米,即比头发丝还细的要求。在车床上加工时内螺纹刀具很容易碰到内孔端面,不是把刀碰坏就是把零件碰坏,生产效率极低。经他改进制作一套夹具,制作一副专用丝锥,用钳工攻丝方法解决了这一关键。原来需五级以上车工加工,改进后由二级钳工完全可以加工,而且工效提高8倍,质量100%合格。这些技术关键的突破,最明显的效果是质量彻底过关,生产效率成倍增长。

    张明云在担任技术革新员期间,曾带领攻关队到39车间帮助解决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加工难题,积极建议采纳新技术、新工艺。他建议用冷滚轧的方法加工叶片,经试验获得成功,并投入生产。他发明创造的“V”形车刀,在加工轴套类零件时提高工效2—4倍,还参加了全国刀具表演。

    上世纪60年代初,工厂试制新型发动机。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新机工艺规程过程中,每逢遇到技术难题,就深入车间现场同有经验的工人师傅研究。“没有头碰头,难题难破头。”新机试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没有专用的工具夹,无法完成零部件的加工任务。张明云和同志们一起动手,设计制造简易工装,满足了试制生产的需要。 

    1964年,在公司一项新机生产任务中,40台后追加的生产任务又下到了张明云所在的班组,而生产任务原本就品种繁多、异常繁重。为确保配套任务的完成,在生产零件的过程中,张明云经常是一天当中换好几种活,调换几次床子,换好几套工装。俗话说“歇人不歇马”,可对那时的张明云来说却成了“歇马不歇人”。 尽管他马不停蹄地工作,还是满足不了工厂任务节点的要求,在这关键时刻,张明云提出了改变传统工艺加工方法的设想,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他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一起,对一些工装设计不合理、满足不了技术要求的关键设备、部件,重新进行了设计、测算、改造。这种新的加工方法使加工效率得到了成倍的提高,大大缓解了工厂和车间的压力,为确保此零件按节点正常交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明云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先进经验,熟练掌握了120余种加工件和480多道工序的加工技术。他和同志们协同作战,仅27个月,就成功加工制造出我国第一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航空喷气发动机的历史。

    对祖国的挚爱使张明云对自己的责任有着深刻而生动的理解。作为一名一线生产工人,他利用业余时间到工学院学习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加工艺、材料学、热处理、工程力学、企业管理等知识,为的是让技术更精湛一些。“那时候加工零件的刀具是从国外进口的,是全国的老百姓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豆油和猪肉换来的。”所以,他在干活的时候,给自己定的规矩是每月车刀最多领两把,尽量为工厂节约资金。优质高产 、无废品 、不受伤,张明云真正干出了一流的活儿。“优秀车工”、“技术革新能手”、“优质高产标兵”、“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全国先进生产者”……诸多荣誉纷至沓来。 

    张明云经常代表黎明公司职工参加市里的技术协作活动,帮助兄弟单位解决十余项技术关键。他曾帮助沈阳长途电信局解决了德国进口的电报机上的易损件“印字轮”制造工艺关键,为国家节省了外汇,打破了国外对这一技术的封锁,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帮助沈阳热电厂解决了透平机五级涡轮榫槽加工关键,经他提出的加工工艺方法,仅用七天时间就修复发电,而按常规修复则需要两个多月。“都是国家的事,办好了大家都高兴。”

    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张明云能主动承担,通过技术改进、技术革新和改进工艺方法解决了很多难题。这些革新项目不仅在当时解决了大问题,有的项目至今还在生产中使用。

版权所有:沈阳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Copyright @ 2001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6010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