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22日,是老作家马加90华诞。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隆重集会,授予这位把一生精力奉献给革命文学事业的老人以“人民作家”的崇高荣誉。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授予著名作家老舍“人民艺术家”称号后,国内为数不多的享有前缀“人民”盛誉的作家之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东北作家群”的一员,马加有过当亡国奴的经历,曾经拿起枪杆子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做过东北地区和辽宁省的文艺界领导人,也曾经被打倒、挨批判、“走五七”下放到穷乡僻壤……可不管人生道路如何险峻,牢牢把握正确的文艺方向,一直坚持为革命、为人民而创作是马加不变的人生追求。
“集中我们的力量,我们要把这古老的社会推翻;瞧吧,这风的威,电的火,烽火的烈焰,世界上有一支新兴的势力随着杀声推展……”这是长诗《火祭》里马加不屈的灵魂呐喊。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大肆屠杀东北人民。正在东北大学读书的马加义愤填膺,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以笔为剑,在左联刊物《文艺月报》上发表了震动文坛的长诗《火祭》。激昂的文字、热烈的情怀唤起民众不作亡国奴、誓死抗战到底的民族使命。1935年马加在北京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从此开始了一个东北爱国青年真正自觉的革命文学之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加从北平(今北京)南下河南,从黄河边步行300多公里,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走到延安宝塔山下开始了新的文学生涯,并首次使用了“马加”的笔名,代替了以前一直使用的“白晓光”笔名,以激励自己要“快马加鞭”,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作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1942年5月,他参加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响应毛泽东主席文艺创作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号召,会后根据亲身战斗经历创作了第一部反映解放区人民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滹沱河流域》。1945年10月,他随干部大队从延安回到东北,并很快写出长篇小说《开不败的花朵》,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
1958年10月,已担任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的马加全家从沈阳搬到新民县兴隆公社长山子村安家落户,以便长期深入生活。孩子们也都在当地的小学读书,粮食关系、户口都转到当地,为了工作和体验生活便利,组织上任命马加兼任新民县委副书记。马加和长山子村农民一起改良猪种、鸡种,建学校。他用自己的稿费买了一些书籍,帮助村里建立了图书室。他还把自己准备盖房的木料无偿送给了小学校盖校舍。长山子村的老老少少,都熟悉他,亲近他,有心里话愿意和他讲。他一边深入生活,一边写作长篇小说《红色的果实》。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到长山子村来搞外调,收集马加的“黑材料”,却没有从这里的群众口中掏走一个字。长山子村的群众用他们无言的行动,保护了这位他们认可的、属于自己的作家。
一直以来,马加始终不忘要为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立传。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他就酝酿写作《北国风云录》。他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部规模弘大的长篇小说,表现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人民的风云史,塑造为民族献身的英雄。到1966年初已写出十余万字,但在一场浩劫中,他被斗、被抄家……多年心血熔铸的文稿在一片火光中化为灰烬。之后,他又被下放到盘锦,插队到昭乌达盟的偏远山村……
当文艺的春天终于来临时,马加已年届七旬,满头银发,但一股强烈的、在胸膛里久久郁结的感情,一股正气凛然的冲动,使他又一次握笔写出《北国风云录》。1982年,当这部3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问世时,评论家公认这是新时期出现的优秀历史题材长篇小说。而已近八旬的马加壮心不已,像一匹奋蹄的老马,又写出了续篇——长篇小说《神州烽火录》。这两部姊妹长篇堪称东北人民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在当代文学史上灼灼闪光。马加也以他的勤奋创作、丰硕成果,被评选入辽宁省劳动模范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