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留言:
第一次去,很惊喜
第一次去,很惊喜
我要留言 站内搜索:
劳动丰碑   当前位置: 首页>沈阳劳模网>劳动丰碑>自力更生>陈富文
陈富文
陈富文(1918—1998),辽宁省盖州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沈阳重型机器厂铸造车间生产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副总锻冶师。1953年,由他任组长的大转子小组制造出我国第一台1万千瓦大转子,结束了大转子依赖进口的历史。此后,大转子小组先后突破72500千瓦、10万千瓦、22.5万千瓦、30万千瓦转子,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53年至1978年,大转子小组生产的转子总装机容量达623万千瓦,占当时全国混流式转轮机容量的90%。1964年,大转子小组同马恒昌小组一起被第一机械工业部命名为全国工业机械战线的两面红旗。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曾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更多>>    

沈阳重型机器厂是“中国重机工业摇篮”。在这里,老一辈工人们在环境恶劣、设备条件差、技术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凭着为国争光、刻苦钻研、敢于实践的劲头,把许多的不可能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也正是在这里,老一辈工人师傅在陈富文的带领下,成立了后来享誉全国机械战线的大转子铸造小组,为发展我国水利电力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水电事业正值发展时期,水力发电设备所需的水轮机“大转子”作为整个机组的“心脏”,成了关键产品。可是,国家初创、百废待兴,工人们有热情,但经验却是白纸一张,生产要大上,但设备能力不足……怎么办?厂领导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铸造经验丰富、沉稳可靠的工段长陈富文身上。

    大转子铸造小组成立之初,组长陈富文和工友们面对即将迎来的工作都很头疼:毕竟以前连转子的样子都没见过,但现在却要把型线复杂、质量要求高、生产难度大的转子一下子琢磨透,着实非常困难。可听起来异想天开的事情,却完全拦不住饱含着一腔爱国热情的小组成员。凭着不服输的劲头,陈富文白天带领大家与技术人员一起熟悉图纸,搞研究;到了晚上回家,也依旧满脑子图纸,不停地琢磨、摸索。一处不明白就反复讨论研究,一次试验不成功或不满意就两次、三次改进重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大转子铸造小组在当年就创造出了“奇迹”:1万千瓦大转子试制成功,为祖国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国产水轮机转轮。

    此后,陈富文带领大转子铸造小组乘胜追击、一路凯歌,从牡丹江上的镜泊湖到云贵高原的六郎洞,从鸭绿江边的太平哨到塔里木河的乌拉摆都用上了“沈重”牌水轮机转子。在国家力推火力发电之前,沈重的大转子名扬四海。从试制成功1万千瓦转子到制造成功30万千瓦转子,从仅能生产性能一般的转轮到生产出达到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的转子,并且以30年生产173台转轮无一废品的卓越业绩,大转子铸造小组创造了水轮机转轮生产史上的奇迹。1959年大转子小组被授予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

    陈富文和他的大转子铸造小组出名了,可是当他遇到困难时,却从没有因此向组织多伸过一次手。陈富文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虽然入厂就是128元的八级工工资,但分摊到家里10多口人的生活上,就明显不够用了。孩子吃得多,饭不够,他和爱人就饿一顿;住的是平房,晚上孩子们挤在火炕上,他常站在地上加班研究图纸。三年困难时期,陈富文曾让组里吃不上饭的工人一家老小到自己家里吃住。饭菜不够,全家就吃榆树钱和野菜做的菜团子。长期吃不饱、没营养,导致他的三女儿肠穿孔,动了大手术才捡回一条命。即便这样,他还是经常对女儿说:“我们要有爱心,要帮助有困难的人。”担任厂副总锻冶师后的陈富文,一直在“沈重”工作到76岁。上世纪90年代,工厂效益不好的那段时间,只开一半的工资。偏赶上他得了脑血栓,到手的工资买药治病都不够,更别说维持生活了,可他宁可节衣缩食,宁可默默流泪,也不跟单位张口。直到80岁去世时,陈富文还住在两个单间、没有厅的老式楼房里;一只从老家带来的大躺箱,是他最小的女儿陈伟出嫁前家里唯一的家具。

    “老爸总说,啥时候不能给别人、给组织添麻烦。”陈伟红着眼睛说:“ 他生前一直把参加全国群英会、全国劳模大会的合影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最愿意时常跟儿孙提起自己的‘当年勇’——带领大转子小组试制成功了国产首台72500千瓦水轮机转轮;英雄集体大转子小组被命名为‘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红旗集体’;1979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每谈到这些,他都是眉开眼笑,滔滔不绝,老爸把这些当成了他一生最大的财富。他也一直身体力行地用劳模精神影响着儿孙,教育他们多学习,靠本事吃饭,做对家庭负责、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这些话,至今仍时常回荡在我们耳边。”

版权所有:沈阳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Copyright @ 2001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6010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