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牛郎织女故事中织女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的形象深入人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辽沈大地也有一颗“织女星”熠熠生辉,她就是轻纺业众口相传的“三勤四快”好织女、全国先进生产者——崔传华。 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崔传华进入沈阳棉织厂当上了捻线工。入厂前,长辈告诉她,咱家没招谁,没惹谁,就招惹了一个“穷”字。如今穷人翻身当了主人,你进工厂要干出个模样来。走进车间,一片织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噪音。崔传华感到上下班和在家里做针线活大不一样,看似穿针引线、巧手飞梭的工作,干起来可没有那么轻松。作为捻线工怎么才能让丝线接头又快又好、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常常让倍加珍惜工作机会和内心好强的崔传华暗暗咬牙。于是,她悄悄地向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诀窍,老师傅很有文化,也没多说,就告诉了她一句话:“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原来成功没有捷径,技能纯熟来自不断磨练,聪慧的崔传华牢记在心。 从此,她为了练就扎实的操作技能,牺牲了无数的班下时间,在练兵车上“摸、爬、滚、打”反复练习。对于捻线工最基本的“机下打结”一项,她对自己更是高标准、严要求,平时基本上做到手不离纱线,别人接500个,她就接1000个,别人练1小时,她就练3小时,手指硬是被软软的棉纱勒出了道道口子。慢慢地,崔传华干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她成了一名车间里小有名气的操作能手,纺出的纱质量达到了惊人的100%合格,回丝率比国家计划降低60%。心灵手巧的人自然也勤于思考,通过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与认真总结自己操作实践,崔传华创造出“三勤四快”等五项捻线操作方法,推广后全车间每年可以节约棉纱约2.5吨。 由于崔传华的优异表现,1958年她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先进生产者、全国三八红旗手,1959年作为纺织业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崔传华出名了,可是她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工停产对社会生产造成了较大干扰,她就白天外出开会,晚上上夜班大干,有人给她统计过,她这样每年干了至少相当于400个工作日。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更是令其他同志钦佩,十几年来,她从未放过缺股纱,还曾经顶着高温奋战6小时,帮助同志从上千个管纱中查出一个缺股纱。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崔传华觉得一个人技术再好力量也是有限,要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进步,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贡献。每逢有人来请教经验,她都是不厌其烦地传授、讲解、示范,一遍不懂就两遍,常常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嗓子渴得冒烟也顾不上喝水。人们见到她,无论老幼,都亲切地称呼她“崔大姐”。她担任车间教练员期间,培养出来的操作能手,仅1977年就占沈阳市纺织工业系统织布行业操作能手的三分之一。 崔传华担任厂工会主席后,既注重维护女工的权益,又能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抓竞赛活动,特别是通过技术协作项目,为企业挖潜增效和发展沈阳轻纺工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