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由我向大家分享《焦裕禄的故事》这本书。
我是康平县东升满族蒙古族乡政府的一名基层干部,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一次劳模主题宣讲会上,台上的劳模向我们提出了“六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每次想到这六问,我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如何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我们未来的路该如何才能走好,我们如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初心,发光发热?
后来,我在《焦裕禄的故事》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1962年冬天,正是兰考县“三害”最严重的时候,焦裕禄来到了这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望无边的荒沙、结着冰凌的洼窝,还有摇曳着枯草的盐碱地。从那之后的475天,他带着当地的老百姓与天斗,与地斗,让沙土地生根,让盐碱地生芽,让内涝的兰考县生出泡桐花。
他的衣服、被褥,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他从不搞特殊化,并亲自起草了领导干部“十不准”文件。长期的劳累和肝病的恶化,最终,他也将自己年仅42岁的生命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那片土地。
他的女儿曾这样回忆道,我的父亲有一把小小的刷子,一头顶着自己的肝腹,一头顶着藤椅写文件,藤椅破了就补一补,补好了还是会顶破,有时候这把刷子顶都顶不住的时候,父亲就会顺着藤椅蹲在地上,我的父亲可是一个很高大的人呐,他就那样蜷缩成了一团。在生命最后时刻,他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也就是就在这把藤椅上,焦裕禄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篇文章《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
路漫漫其修远矣
两袖清风来去
—————————
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蓄满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崇敬和思念。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
生也沙丘
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
—————————
焦裕禄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兰考这片土地,成为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以焦裕禄为榜样,学习他“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耕基层沃土,厚植公仆情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i工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