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书香工会 悦读增智>书香工会
 

【书香工会 悦读增智】258.折射时代,借其感悟——读《借我一生》有感

发布时间: 2024-11-27

今天由我向大家分享《借我一生》这本书。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写的记叙自己一生经历的文章,以朴实却又深刻的语言,让时光倒流,余秋雨把自己从第一声啼哭开始的所见、所闻、所感华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描写了自己、朋友、父亲、叔叔,还有带着孩子守寡的姨妈在当时那个岁月中的苦苦挣扎,他们的遭遇,透彻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的遭遇。

下面,我以作者的笔触来与大家分享这本书。

父亲在上海工作,但能力有限,将儿子“寄存”在乡下,但我并不期待父亲把我带回上海,因这也让我拾捡到一个纯粹的家乡,一个只属于乡下的孩子的透彻童年。儿子并不是物品,所以我很小就帮乡人写信。

至1957年,10岁的我要考中学,爸爸把全家搬到了上海,住在租的一所房里,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戏,原来以为一切可以就这样平淡流转。但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父亲不久便被关押,薪水停发,仅靠每月26元人民币养活八个人,平均下来每人每天一角,而我的极限是七分,所以我经常以在寒风中读英语来忘记饥饿。

随后,1968年,复旦大学、上戏等高校大学生被安排下乡,在农场工作。如今父亲被关,家庭的所有重担都落在自己头上,农场工作的日子,只能用不堪回首去总结了。

历史的转折处大多并不美丽,就像河道的弯口上常常汇聚着太多的垃圾的泡沫。

这时作者也已迈入中年,噩梦苏醒,人生有了一点比较主动的哲学意义。余秋雨担任了上戏校长,随后,找到生命另一个起点,以亲身感受西北,感受华夏,感受中国大地,描绘了《文化苦旅》《霜冷长河》,以踏访国外灿烂文明编织了《千年一叹》。

他是一位学者、作者、戏剧学家。

若干年后,父亲去世,余秋雨是这样描写这段过程的。

爸爸被推进了一个抽屉,孤单单的,冷飕飕的,爸爸最怕冷了,我敢于肯定,爸爸并不怎么害怕死亡,却非常惧怕这个冰库抽屉里的狭小空间。父亲在感受生命暮色的同时,遥望到山际的晚霞,他的生命过程主要都在上海,但上海对于他,仍是客居,他终于回到家乡,永远山居,去陪伴祖先,陪伴那些不知藏在哪里的古书。

在整理爸爸遗物时,发现了一叠借条。人生在世,免不了向外界借取,包括向自己不喜欢的群落,一个男人,要把家庭撑持下来极为不易,总免不了发出索借之声,伸出索借之手。仅仅为了我,爸爸让我暂时和妈妈借住家乡,然后他又发挥极大的精力让我借住上海。父亲向大地索借着儿子生命的支点,而我,却以为是自然生命的过程,甚至以为是这努力的结果。最后,我捐献了写《千年一叹》的笔,将父亲的骨灰带回家乡,然后安顿好妈妈,我和妻子看上了一个地方,一个认识的已故日本音乐家居住的海岛,但是那里没有房卖,只能寻租,借住了一生,还是借住,所幸那是真正的海岛,从它到太平洋,没有任何阻挡,从大陆通向它,只有船,没有桥。

这是余秋雨的一生。

总结,也是中国一段历史的反映。也许我们可以说,是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造就了他。余秋雨是中国遭到最多诽谤的,也是盗版最多的作家之一,对待这一切,他选择的是原谅。

因为现在对他来说,或对或错都不再那么重要了,一生的经历,让现在的他超脱了,坦然,同时也让我跟随着余秋雨从幼儿,走到暮年。痛他所痛,做他所做,亦如他超脱,坦然。

—————————

成长是一个经历不断丰富的过程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成功

喜悦与痛苦中

感知着生命不同的色彩

—————————

我想去触摸每一种快乐,更想去舔舐每一处伤口。但是,在每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为自己的生命画满所有的色彩,去阅读他人的人生,感知他人的悲伤和快乐,亲情和爱情,是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

所以我喜欢这本书,读了《借我一生》,便也向余秋雨借了他一生的感悟,弥补经历和悲楚的空白。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i工会”频道

 

 
地址:沈河区市府大路411号 沈阳职工之家 邮箱:syzghwz#163.com 沈阳市总工会服务热线:12351
营商环境投诉邮箱:syszghysts#163.com 营商问题投诉热线:024-22852927 监督电话:024-24142099 监督网上信箱:szjgjw#sina.com
版权所有:沈阳工会网 辽ICP备10201748号-3 技术支持: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