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由我向大家介绍《幽梦影》这本书。
说起读书的话题,清代学者王文治的一副名联有过“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的高论,于我来说,这副佳句就题写于儿时家中仅有的一套还算家当的衣柜之上,因此印象颇深。得到一本好书,乐趣胜过赏美景,我却依稀懂得。而清代另一位文人张潮的小品集《幽梦影》则正是这样一部“奇书”,其内容丰富,文笔洒脱,行云流水,于花鸟草木中书喜怒哀乐,状人生况味,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深蕴理趣,令人遐思,真可谓“幽人之梦,如梦如幻”。
静赏一部《幽梦影》,静品生活的百般滋味。
书中之味,清甜似春夏。
张潮在书中说:“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自然,张潮巧舌利齿,说的也是谢灵运笔下的慧业文人的道理。今日大千世界,人们似乎忙碌得忘却了书的存在,而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书,俯仰交际是一本书,驰骋功名也是一本书,甚至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本书!在恒河沙数般的“人书”中,风貌更是不同,有的清奇淡雅,有的引人入胜。而真知总在这些书中,或微或著,或隐或显,待读书人用心去探求。
《幽梦影》里的一草一花,一文一句,皆有着沁人心脾的甘甜,不由得想起近来我所教过的一篇文章--王佐良的《上图书馆》。原文中说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这大概就是可以穿越古今,沁入名家心脾的那份甘甜吧。
书中之味,青涩如炎夏。
“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此未易与浅人道也。”张潮若生在现代,大可就此拍上一部电影。丑而可观必有其特殊的力量,必定更曲折也更深刻。贾平凹先生在《丑石》一文中也提及“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辩证审美观,也引起人们深入的思考,与张潮此说大概有异曲同工之妙。大自然是整个渗入我们的生命里,它有自己不同的声音,有万千的姿态,亦有独特的情趣,我们又怎可以自己的好恶而妄断众生之美丑。
“此未易与浅人道也”,这里的“浅人”描摹的大概就是今天只喜欢快餐式阅读的那些速成班的读者吧。书是需要仔细涵泳的,不深味不能解其文之可爱。一篇文章句句合语法,遍地皆是,但算不得好文章。鲁迅文章几乎篇篇都峭峻难读,但使人如嚼橄榄,虽酸涩却回味无穷,确为盛夏之一味难得的清爽。
书中之味,微苦若深秋。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张潮说的情到极处自然成痴。现在情近于痴的人恐已非常稀罕。而他的“才兼乎趣”的“趣”字似乎也很难界说。我想一方面可以指对生活有兴趣,生机勃勃如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诉我们应保有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用自己的幽默感去与生活相处。书中又言:“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此乃律己严而责人宽之古训,而他以形象之笔墨出之,同时也道出了一个值得深研的哲学命题。
想起刚刚参加工作时我的师父孙老师嘱咐我的话,要想教好书,就要去做一个苦行僧,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多读文史哲,这些话对我影响特别大。于是,有了喜欢学校图书馆的我。住在独身宿舍,点灯熬油,读书,有时是一件很上瘾的事儿,会欲罢不能,偶尔还会读个通宵,也不会觉得影响第二天的工作。读书,大概就是一个痴情种的执念吧,苦中作乐,悟于此,心则释然。
书中之味,蕴蓄如冬雪。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可以说是大自然的最好知己,他热爱自然,更比任何一个人都了解自然。他说:“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独自和大自然相处,是他最得意的境界。他能看出每一景物最特殊的地方。他说:“天下万物皆可画,唯云不能画。”这实在是把云的千变万化揣摩透了。他又云:“玩月之法,皎洁则宜仰视,朦胧则宜俯视。”
曾在与好友爬黄山时夜观满月,见清光万里,觉得自己都化在月光之中。这是才顿悟了张潮的观月境界。“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这是我们的初识世界,透过书本的缝隙,用一种单纯又热切的方式看待世界,没有任何束缚,也不受任何限制。“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视野逐渐开阔,我们的读书更多的是为了寻求一种理解,一种解答,就像在庭院中仰望那轮明月,虽然清晰,但也不免带有一些沧桑。“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当岁月如流水般逝去,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已经变得深沉而内敛。这个阶段,寻找的是一种共鸣,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阅读中回忆过去,思考人生,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此时的我们,就如同在台上把玩那轮明月,那是我们对过去的珍视,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期许。
闲时,品上一盏香茗,有心斋先生这本《幽梦影》相伴,实为人生一大幸事。尺牍之间,皆为人生。

来源:沈阳发布客户端“i工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