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进厂开始,就了解老一代沈飞人在抗美援朝中作出的贡献,并以他们为榜样。 王刚 2023.04.23

▲马恒昌(右一)与工友一起研究技术。

▲纺织女工在增产节约运动中紧张地工作。

▲沈阳社会各界组织在大街上宣传增产节约运动。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力量
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它诞生于抗美援朝烽火硝烟中。从修理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制,一代代沈飞人不忘初心,在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力量,发扬劳模精神和罗阳精神,拼搏奉献、团结奋斗,为建设航空强国砥砺前行。全国劳动模范王刚就是新时代沈飞人的代表,4月23日,他向记者介绍了沈飞在抗美援朝中的贡献。
1950年11月,中国从苏联购买的100多架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等飞机的成套部件运至位于沈阳北陵机场的“五厂”进行组装。“五厂”就是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1951年6月29日,“五厂”更名为“国营第112厂”,今天这里有一个享誉全球的名字——航空工业沈飞。
1951年1月21日,战斗英雄李汉驾驶由“五厂”组装的米格-15击落了美军F-80飞机一架,留下了志愿军空军第一次击落美军机的战绩。此后,王海一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他驾驶的米格-15飞机也是由“五厂”组装的。
据航空工业沈飞原总经理唐乾三回忆:“当时我在生产科,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火车一到,工人们马上组织抢卸。当时工厂没有运输设备,就把装着飞机部件的大木箱子放在滚棒上,前面用绳子拉,后面用杠子撬,艰难地向前移动。工人们汗流浃背,但情绪高涨,因为每个人都怀有快卸、快运、快装、快用我们自己的飞机打击‘美帝’的豪情。后来,总厂调来一台履带式拖拉机,代替了人拉。”
唐乾三回忆:“沈飞就是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诞生的,那时候我们组装了苏联来的100多架飞机,战场上下来的飞机我们也负责维修,还要为飞机生产大量的副油箱,研制生产了重要的飞机零部件……”
沈飞是抗美援朝的参与者、见证者,更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
王刚说,他从进厂开始,就了解老一代沈飞人在抗美援朝中作出的贡献,并以他们为榜样。
工作20余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型号研制生产的第一线,多次参与国家重要任务的首件试制工作,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解决了大量的关键技术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生产难关,累计实现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千余项,有力地保障了新型号研制生产任务的完成。
作为优秀的行业专家、大国工匠,王刚始终坚持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他掌握了多项绝招绝技,在高精度零件加工、超薄壁零件铣削加工、高精度孔类零件加工等方面创造了行业领先的技术方法,他曾两次夺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成为国内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唯一的“双冠王”。
2010年,沈飞第一个以职工名字命名的班组——王刚班成立。此后,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王刚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相继成立,成为职工创新的领军团队,专治生产中的各类“疑难杂症”,被大家称为“生产线上的120”,为科研生产任务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刚说,这些年,人才环境和创新条件越来越好,中华全国总工会大力倡导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力推进劳模工作室的建设工作,辽宁省总工会、沈阳市总工会和沈飞公司逐年加大对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投入,建设新时代职工之家,为他们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舞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东北成为战略后方,而沈阳则是“后方的前方”。沈阳工人在各级党组织和工会组织领导下,通过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增产节约、爱国捐献等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如果说在迅速恢复生产、支援全国解放中,沈阳劳模精神萌芽并茁壮成长,那么,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劳模精神则完成了基本的塑造,其典型特征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
劳动竞赛 沈阳工人挑战全国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全民支援抗美援朝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
1950年10月27日,市总工会召开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大会,动员全市职工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号召,开展以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
1951年1月23日,《沈阳日报》一版刊登了东北第五机器厂马恒昌小组向全国工人挑战、中国机器工会筹委会号召全国同行业职工积极应战,使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经常性地开展下去的消息。这一号召得到了全国工人的积极响应,至此,劳动竞赛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
马恒昌曾这样回应全国工友:“我是一个生长在东北的47岁老车工。我尝过伪满洲国时代亡国奴的苦味,受尽了蒋介石的压迫。所以,我一听到美国又要武装日本,便非常愤怒,我决心要把马恒昌小组搞得更好,来回答美国侵略者。”
马恒昌的这段话一语中的,很有代表性。对于沈阳工人阶级来说,“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便是他们的应战方式。
正是在这场广泛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中,越来越多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如潮水般涌现出来,如创新纪录运动创造者赵国有,全国劳动模范小组带头人马恒昌,航空工业战线上的攻关尖兵、中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弹专家马德有,全国第一个模范工厂厂长高方启,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凿岩机“技术大拿”徐连贵,“全国工业生产建设一面旗帜”王凤恩,“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等一个个全国劳动模范。
据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沈阳人民记忆中的抗美援朝》记载,到1951年年末,全市有20个产业系统、254个工厂企业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参赛职工9万余人。
生产经验 各地积极参照效仿
1951年6月13日,市总工会召开沈阳市职工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制订爱国公约、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捐献飞机大炮的决议》。在1951年11月至1952年12月开展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中,市各级工会组织配合行政部门,发动职工群众学习苏联先进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办法,积极推广各产业系统职工群众创造的先进经验108种,其中98种在此后有新的发展。
“姜万寿连续作业法”就是其中一个推向全国的经验。沈阳日报社老报人张永曾向记者讲述《沈阳日报》挖掘姜万寿这一重大典型的过程:“姜万寿是沈阳被服一厂(三五零五厂)先进生产者、工务科长。他在苏联科瓦列夫纺织先进操作法的启示下,提出了连续作业法(流水作业法),即做领的专做领,做袖的专做袖,做襟的专做襟,絮棉的专絮棉,绗趟的专绗趟……一道工序接一道工序,最后合成一件完整的衣服。这种‘综合缝纫连续作业法’,使工效成倍提高,质量也好,从而保证了棉、单军服任务的完成。”
1951年1月9日,由沈阳日报社发起并联合被服局、被服工会召开了推广姜万寿经验大会。这次大会的内容主要是“实地表演”,完全打破了单纯的“讲演”“报告”的老一套形式。经报道,在全市工人中引起强烈反响。同行业的企业纷纷采用这个经验。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特地来沈阳,将改进生产方法的实际表演情况拍成电影。
1953年末,市总工会向全国总工会写出推广各生产经验的工作报告。1954年初,全国总工会批给全国各产业工会、各大区和各省市工会的批语中指出:“沈阳总结的经验和做法,各地可以参照、效仿。”
支援前线 沈阳人倾其所有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沈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积极恢复生产,举全市之力支援前线,并提出“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的口号。
沈阳重型机器厂仅用19天就完成10万把军镐的制造任务,提前一天送到前线。该厂原总工程师祝德义曾于2012年这样回忆:“我在厂里负责技术和生产。1950年的秋天,机械局局长在会上要求我们两个月之内造10万把军镐。那时候工厂元气还没有恢复,第一道难关就是‘无米下锅’,关键是没有钢,还好我们厂有能力炼钢,这在当时是优势。没有原材料就发动全厂职工捡拾废钢铁自己炼钢,多亏那台1.5吨的小电炉,一道道难题被克服。为了配合造军镐,工厂特意安装了一批砂轮机,突击打磨镐头。按照图纸要求,一头尖,一头扁,两头淬火,增加硬度,确保战场修筑工事攻无不克。军镐造完要挨个过秤,重量超过2两的,要打磨下去,直至达标。因为战士要背着镐头行军打仗,太重了增加负担,经检验每道工序全部合格后镐头要涂上黑漆,打包装分批运到目的地……”
2021年5月18日,中国兵器辽沈集团(原七二四厂)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捐献抗美援朝军工文物,包括反坦克爆破筒、51式90毫米火箭筒、A5火箭弹、82毫米迫击炮榴弹。这些沈阳生产的军工产品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志愿军对敌作战的“撒手锏”。这也是沈阳作为战略大后方的历史见证。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七二四厂共为志愿军提供了4寸6管、12管排炮、单炮240门,60迫击炮弹、120迫击炮弹、90反坦克火箭弹、美式105弹头101.08万发,引信225.89万发,底火215.89万个,此外还生产了爆破筒11.21万根,枪弹4亿余发,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此外,沈阳橡胶三厂仅用几个月就攻克难关,完成战斗机轮胎生产任务,同时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飞机轮胎的历史;沈阳市组织征集缝纫机2799台,动员技工2799名以及10万余名妇女昼夜加工军用被服,先后生产加工棉衣、棉被、棉帽、袜子、手套等55万套,送往前线;沈阳医疗器械厂为前线生产出100余万件手术医疗器材……
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是刚刚解放的沈阳继支援全国解放后,又一次无私的伟大奉献,为保卫新生的祖国,为保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倾其所有、倾尽全力。这种忘我的拼搏奉献精神,已融化在沈阳人的骨血和灵魂里,成为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宝贵记忆。
来源:《沈阳日报》(2023年04月28日 第 T6 版)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记者 周贤忠/采写 王雁/翻拍 刘野/速写